盛行在原雁北地区的踢鼓子秧歌,居然源出于大唐叛将安禄山

2019-10-21   龙山大先生

“踢鼓子秧歌”广泛流传于雁北关外以北地区。原雁门十三个市县中,就有十个县有其活动。主要分布在大同市、朔州市、怀仁市、平鲁、左云、右玉、浑源、应县等地。恒山脚下的浑源人叫它“耍故事”,大同人叫它“乱秧歌”。其次,与雁北地区相邻的地方,在其影响下也有活动,如内蒙的清水河、托克托、凉城、丰镇和忻州地区的神池、繁峙、宁武等地。由此可见雁北“踢鼓子秧歌”流传、分布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每到春节期间,无论是县城和乡村,天天都可听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每日都能看到川流不息的“踢鼓子秧歌”队伍。尤其在元宵节达到了高潮,观者人山人海,盈街堵巷,热闹非凡。

浑源.耍故事

那么何谓“踢鼓子”?对此有着多种解释与传说。据老艺人讲,因舞蹈最初是男角腰间挎鼓,或双手系鼓,以皮带捆于腕上,以脚踢鼓而舞,而女角则是右手持扇形手鼓边舞边击,所以称“踢鼓子秧歌”。后来由于不断的变化发展,表演者为了干净利索,逐渐地就把鼓分工为专人所击。

浑源.耍故事

“踢鼓子秧歌”究竟从何而来?如何形成的?目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出现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总是要经过孕育、发展、形成、兴盛等阶段。从笔者掌握的资料及调查情况来看,“踢鼓子秧歌”形成于唐代,延续于宋代,更新于元明,发展于清代,随着历史的变迁,表演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地丰富、发展。

浑源.耍故事

据老艺人讲,传说在盛唐时期,将领安禄山为了救一个在狱中的死因,讨好皇帝,编造了“踢鼓子秧歌”的雏形,那时只有“拉花”、“鼓子”,安禄山本人充当“络毛”这一角色,手舞足蹈,深得唐明皇李隆基的欢心。艺人的传说为我们提供了考证“踢鼓子秧歌”的源流线索,首先,唐代开元年间,是我国历史上文事武功极为称盛的一个时代。唐玄宗李隆基以为国事从此无忧,便纵情享乐。

浑源.耍故事

再则,唐明皇酷爱歌舞,本人就精通音律,擅打羯鼓,相传大型舞蹈《霓裳羽衣舞》就是他亲自编制舞曲,教于梨园弟子。所以唐代为我国舞蹈兴盛时代,而且颇重独舞与双人舞,这与“踢鼓子”中的“拉花”、“鼓子”、双人舞的表演较相吻合。其次,从安禄山这个人看,《唐书》记载:“晚益肥,“腹缓及膝……作胡旋舞于帝前,乃疾如风”。由此可见,安山确实是个会跳舞之人,他本是营州杂胡人,传说他曾扮演“络毛”这一角色,为胡人打扮,而至现在秧歌队伍中仍有“络毛”,装扮仍是非蒙非汉。

浑源.耍故事

“踢鼓子秧歌”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取材于宋代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之事,传说,武松、孙二娘等为救“小旋风”柴进、卢俊义,装扮成踢拳卖艺之人,耍起秧歌,混进城内,后来这一舞蹈形式便流传于民间。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舞蹈由唐代的独舞和双人舞发展到队舞,并加入故事情节,“踢鼓子”人数已增加,内容已丰富。

浑源.耍故事

“踢鼓子秧歌”从内容到形式的重大变化与更新是在元明。元末明初,我国历史巨著《水浒》等书问世,由此梁山泊人物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此外其它文学形式也出现了许多以梁山泊英雄人物为题材的大量作品。作为民间舞蹈的“踢鼓子秧歌”此时受到社会的影响,较完整地反映农民起义的事迹。从舞蹈的表演形式上看,由唐宋时的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个人到一百多个人,分为“大小场子”。

浑源.耍故事

另外,由于元代以来,杂剧的兴起,中国戏曲有了很大发展,此时戏曲与舞蹈秧歌又相互渗透,许多秧歌就转化为小戏。所以此时“踢鼓子秧歌”从化装、音乐、动作等各方面又明显地受到戏曲的影响,至今在朔县等地还把“踢鼓子秧歌”叫唱戏。所以说“踢鼓子秧歌”的重大演变,更新于元明。清道光十年(1830)《大同县志·风土篇》载:“上元,俗名灯节,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征逐……。”由此看出其插秧歌便指“踢鼓子秧歌,因大同一带再无其他秧歌类。“踢鼓子秧歌”多少年来不断发展、完善,是雁门关外地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今后也将以其独特的风姿,为丰富我国的民间艺术作出贡献。

浑源.耍故事

张梦章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