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学写作 | 对比

2020-02-10   江苏莫愁杂志社

本期《跟着古诗学写作》,我们将通过赏析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陶者》一诗,学习对比描写手法。

陶者

宋 •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诗人:

梅尧臣(公元1002-1060年),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他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是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宋诗的开山鼻祖。

注释: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陶:同“掏”,指挖土烧瓦。

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

大厦:高大的屋子。

古诗今译:

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写作技巧大盘点

这首《陶者》,四行诗用了三个对比。前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诗人接着又换了一个角度,用一组对比写“居者”。“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手上沾不到一点泥土的有钱人,从来也不劳动,却住在铺满瓦片高大的房子里。这“陶者”和“大厦”里的居者,又是一组强烈的对比。封建社会,有钱人对劳动者的剥削一目了然。就这样,诗人在整首诗中,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世间的不公平,传达出诗人对劳动者的同情。

对比就是把两件事或者是一件事的某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一个事件和另外一个事件的区别,或者是突出一件事情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性等等。让读者在比较中辨别好坏、分清是非。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在作文中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运用对比法,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存在可比点,其次要选准可比点,否则,便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技巧应用要点

• 可以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态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场合,进行横向比较。

• 可以把同一事物、同一个人放在不同历史时期、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纵向对比,以现出变化、现出发展。

• 可以自身进行对比,把同一事物内部所表现出来的不统一、不协调、自相矛盾的现象进行对照比较。

• 运用对比手法要注意选准可比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王霞

(主讲嘉宾)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退休教师,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主持和参与了省市区各级课题研究,是江苏省“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自能评改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科研课题成果奖。

第四讲将于明天(2月10日)

在莫愁大观园微信公众号发布

敬请关注

1

编辑:巴恬恬

校对:张秀格

审核:黄妍虹 王淑娟

莫愁大观园

有温度 有态度 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