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行原创丨我的风景即背景(散文)

2023-10-06     真言贞语

原标题:周长行原创丨我的风景即背景(散文)

我的风景即背景

文/周长行

游逛了那么多风景区,写了30多篇游记,然而,却差点儿忘了问问自己:风景到底是什么。

对啊,风景是什么呢?

我琢磨:或许就是通过每个旅人的游历、观察并感知(感动)于心灵的东西,那才叫风景吧。

因此,可以说,每个人心中的风景都是不一样的。有多少个洱海的旅游者,就会有多少个洱海的风景。比如我吧,洱海让我最感动难忘的是每天傍晚的那片定时聚合的彩云。

在我眼里和心中,洱海就是那片彩云,那片彩云就是洱海。于是写洱海,我只写了那片彩云。

网友@浮萍是一个善于书写游记的作者,她曾经在群里问我:“你怎么不(认真)写景呢?”我理解她的潜台词是:你的游记怎么尽写人物和故事,基本不花功夫去描写风景呢?

是呀,笔者近期的30多篇所谓游记,没有一篇是以写景为主的。要么是写故事,要么是写人物。风景在这些文字里大都是背景材料。最应该仔细描摹刻画的九乡溶洞,却被我游离到《红楼梦》里面去了。我把主要笔触放在“九乡溶洞太像红楼梦”了的感觉上。

笔者一向把“真实”看作高于一切。写什么不重要,真实,最为重要。像不像游记也不重要,真实才重要。真实的东西,才让人动心。真实是美的灵魂。于是,我写了我最真实的感觉。我的感觉就是我的风景。

刚开始时,我并没意识到我在倾向于写感觉。没办法,我被我真实的感觉征服了。

因此,每游览一个地方,我对“伪美”、人造的东西,总是不屑一顾。在人工的乐园里,存不住生命的光华。而对自然风光里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细节,我却要真心实意地去对待,去感受(也叫享受)它们。我常常顾不上一览无余,大而化之,我竟然每每被感动我的人物或事物左右得稀里哗啦,不能自已,不能自拔。

我已经到了久经沧海难为水的年纪,花儿胡哨,故作惊骇,画蛇添足或照葫芦画瓢的东西,不但不能打动我,反而令我生厌。我知道如今的景点已被无所不能的网络炒得赤裸裸得无以复加。五花八门的攻略,早已将所有景点的隐私抖落得荡然无存。徐霞客的那一套写法早已过时。来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或许更能为好山好水添彩润色呢。

我喜欢原滋原味,喜欢本来面目,喜欢眼见为实,喜欢真实与具体,喜欢独一无二,比如石林,比如都江堰,比如丽江的雪龙山,等等。它们不能再生,也不可再造,更不能复制。它们也用不着所谓攻略。从哪个角度去看它们,都是再恰当不过的攻略。

我喜欢与真实的风景对话。不管在什么场合,我都能意识到与真实的风景的惠顾只能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自身,也在天天变化着。不断流转的命运在描画着生成和衰灭的年轮。何况,我与我所到之处的一些风景,今生只有一次缘。必须珍惜,必须品尝到浸入肺腑的滋味方肯罢休。

我在香格里拉的草原上就被刚刚出土的小草们所感动。在我眼里每一棵小草,都是一座佛。此小草,非彼小草也。我与它们此时此刻的遇见,绝对是一次不可小觑的缘分。我在此驻足良久,敦促司机拉着我们围着大草原转了三圈方才离开。

我游览沙溪古镇时,面对那些斑斑驳驳房屋墙壁,大脑里突然蹦跶出:这上面浸染着几代人的体温呐。仅此一句,就替我打开了走进古镇的“大门”。

旅游就是让我们明白,生活在世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起点和归宿。我们和他们在生命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生命,都有温度,也都有灵魂。不得“相通”之妙,算不得真正的旅游。

此次旅游已经结束四个多月,然而,萦怀于我胸中的“背景感”却愈发浓烈。尽管我的一些文字表达着五花八门的思考,甚至是怪里怪气的思考,但是,我所游历过的风景都起着背景的作用。

风景即背景。

我喜欢这句子,为它,我才写了这篇小文。

注:写于10月6日。插图一:鲜花盛开的地方,尚根发拍摄于异龙湖畔;插图二:细数根脉,尚根发拍摄;插图三:文化名村留念,尚根发拍摄。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400ae3f3d158c3a9ac200e9fca6b2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