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但凡是略有文采的人,都爱吟诗作对。尤其是一些精通岐黄之术的文人,更爱使用中药名来吟诗作对,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意境颇佳,就比如这一句:“破故纸糊窗,防风不得;黑牵牛过岭,滑石难行”。一副对联,将破故纸、防风、黑牵牛、滑石四味中药与文化意境巧妙结合,妙不可言。对于这四味中药,可能大家相对比较熟悉一点的或许是滑石这味中药,因为在化工、陶瓷、化妆品、医药食品、造纸等领域,都能用到滑石,而且滑石也不仅仅只是一味中药,它的用途可太多了。
滑石这味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它的主要功效和临床应用,也有一些分类,比如“主身热泄澼”,“荡胃中积聚寒热”,主要是在强调滑石的泄热作用,而治“癃闭”,“利小便”,主要是明确滑石的利水道的作用;“女子乳难”,则是以点带面的表示,滑石在利窍方面的积极作用;而“益精气”,则是反应滑石也可以用作“充饥”,当然对于这一点,如果不是情非得已,想必没有人会去用滑石充饥。
自《神农本草经》之后,《名医别录》里对滑石的作用也作了补充,认为滑石“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却也对滑石的药用功效有了一些新发现,体现了滑石在通窍、散结、止渴、利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神农本草经》到《名医别录》,对于滑石这味中药的主要作用,还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滑石的作用,仍然还有更多需要探索。
自《本经》《别录》后,对于滑石的药用功效几乎停滞不前,就连《药性论》和《日华子本草》也没有对滑石进行深入探索。直到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对滑石的临床作用做了一次比较详细的总结,直抒胸臆的指出,滑石具有“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这个总结性的表述,大大推动了滑石的临床运用。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对滑石的作用又作了补充,“疗黄疸水肿脚气,吐血衄血,金疮血出,诸疮肿毒”,这是对滑石功效的又一次升华,尤其是滑石对于“金疮血出,诸疮肿毒”的记载,与现代药理研究的保护创面惊人的吻合。李时珍还指出,“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上能发表,下利水道”,是“荡热燥湿之剂”。
明代医学家倪朱谟对滑石的作用也做了总结归纳,首先旗帜鲜明的指出,滑石是“清暑解热,利水窍之药也”。与此同时,还提到滑石具有“泄上气、行下气,渗脾湿,清三焦,利六腑,解燥渴,去妄火”的作用,以及“主小便癃闭不通,泄泻暴注,或时形中热,中暑发热、发渴,或山岚瘴气,水土不服”等临床妙用。
对于滑石的作用,明代医学家缪希雍也有高见,认为滑石味甘性寒,“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不仅如此,还认为滑石是一个上中下都能贯通的妙用,明确指出滑石“甘寒滑利以合其用,为上能发表祛暑散热,中以荡热燥湿、消积滞,下利水道、利水除湿、利下窍之要药”。
滑石由于是矿石类中药,因此在使用的时候,还是需要进行炮制的,对于滑石的炮制,历代医家都提出了不同的,比如在汉代,《玉函》中用“捶碎”,《伤寒论》中用“研”法;《雷公炮炙论》用“研如粉”“丹皮同煮”的方法;直到宋代首次提出了水飞法,一直沿用至今。在宋代除了提出了水飞法之外,还提出了“炒法”,“火煅通赤”等法,明代提出了“烧”和“火煨煅”等炮制方法。虽然历代医家对滑石的炮制提出了很多方法,但是现代一直沿用的却是以水飞法为主。
那么,这个水飞法炮制,究竟是怎么操作的呢?一般来说,先取干净的滑石,打碎,碾成细粉,或者取滑石粗粉,加水少量,研磨至细;将研好的滑石细粉,加适量清水搅拌,将上层混悬液倒到另一个容器,而下沉的部分再加清水搅拌,将上层混悬液倒到另一个容器,如此反复多次,合并混悬液,静置沉淀,将最上面的上清液倒掉,将沉淀物晒干后再研成细[1]。滑石的中药饮片,大多是生用,而水飞炮制后可以使药物达到极细和纯净,以便于内服和外用;内治小便不利,淋漓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痱子[2]。
对于滑石的应用,不仅可以单用,也可以配伍使用,除了成方以外,药对运用也是一个特色。根据近代名医张锡纯对滑石的运用,总结如下:滑石配蝼蛄,二药均性寒,善清热,且都能入膀胱经,清热利湿,通利水道,功专力宏,直达病所;滑石配甘草,二药配伍,清热解暑,利水通淋,使内蕴湿热从下而泄,则热可退,渴可解,利可止;滑石配山药,二药一补一泻,一涩一利,一温一凉,“循三焦而下通膀胱,则烦热除,小便利,而滑泻止矣”;滑石配石膏,二药相配,能升能降,能透能渗,相得益彰,故能迅速收到热解邪去之效;滑石配赭石,取二药寒凉之性以凉血止血[3]。
对于滑石的用量,综合历代医家的用药经验,总结出滑石的临床用量为6~82.8g,汤剂中常用量为10~30g,丸、散剂用量为 0.015~ 10.65g;如果用于治疗血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双 J 管综合征、肾结石、小便不利等病症时,常与杏仁、甘草、车前子、小蓟等中药配伍,常用量汤剂为6~30g,丸、散剂为0.015~10.65g;如果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化脓性扁桃体炎、内伤发热、肝硬变腹水、慢性萎缩性胃炎、顽固性呕吐、内伤腹泻、胆囊结石、糖尿病、痛风、湿疹、盆腔炎、产后恶露不绝、细菌性阴道病、不育、口腔黏膜白斑、面部痤疮、热瘫痫等疾病时,常与黄芩、黄连、黄柏、薏苡仁、茯苓等中药配伍,常用量汤剂为10~82.8g,丸剂为2.34g;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眩晕等疾病时,常与通草、竹叶、金银花、连翘等中药配伍,常用量汤剂为15~ 22.5g;如果用于治疗热痹肿胀时,常与石膏配伍,常用量汤剂为15g[4]。
对于滑石这味中药,目前比较遗憾的是药理研究比较少,目前主要集中在滑石的吸附和收敛作用,内能保护肠壁;滑石粉撒布创面形成被膜,可以保护创面,吸收分泌物,促进结痂;在体外,10%滑石粉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5]。但从历代医家对滑石药用功效的认知来看,滑石这味中药,显然还有更为奇妙的药理作用等待被发掘,因此,对滑石这味中药来说,既要综合历代医家对滑石的用药经验来深挖滑石的妙用,又要结合现代药理对滑石的作用进行深度研究,以期发现滑石更为广阔的临床应用空间。另外,需要记住的是,滑石这味中药,孕妇禁用,除此之外,脾胃虚弱的人群也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楠,杨明.滑石炮制研究概况[J].海峡药学,2014,26(7):44-45.
[2]叶定江,张世臣,吴皓.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炮制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胡渊龙,董桂鑫.张锡纯滑石药对探析[J].国医论坛,2018,33(1):60-61.
[4]赵洋洋,于同月.滑石的临床应用及用量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8(1):26-30.
[5]钟赣生.中药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