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新教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教学

2019-08-27   六维坐标系

2019年全国高中逐步开始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今年9月开始,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等六省市开始启用新教材。

新课程的到来令教育界面目一新,素质教育替代了应试教育,创新教育替代了传统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必将带来教育界新的深刻的革命,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没有现成的对策可搬,只有不断地学会反思,认准角色,提升自我,才能够真正领悟新课程,落实新课程,达到新课的终极目标——提升学生素养。

一.转变角色,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以“传道、受业、解惑”者出现,需要发展和完善,应由“教”转变为“导”。它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经常出现的角色首先是一位授业育人的导师,是学生精神上引领者。

我认为一位语文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情怀。学生的兴趣与情趣与其语文老师往往有很大的关系,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不是课讲得怎么样,而在于你是否代表了学生们所认为的前沿的高尚的值得仿效的情趣与情操,是否能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

老师要把教育的中心放在引导学生选择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上。教会学生能够很快以适当的形式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探讨难题解决的办法。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顾问,帮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其特点的,能有效完成的学业计划;指导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展;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给予一定的检查、评价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教学帮助,使他们的潜力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语文课堂,老师要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不作“主讲人”而作“主持人”;不搞“一言堂”,代之以讨论式,问题式,活动式教学方法;不是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和盘托出地倒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互相探讨,共同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老师就要做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不仅老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老师。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面貌。

二.提升自我,是落实新课程的保证。

“学高为师”永远不会过时。尽管新课程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举措和设想,但是,作为教师的学识不会因新课程的提出而淡化。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多桶水,而且活水。如果老师只有一本教科书,即便研究的再熟再透,其余的书一概不看不翻,又怎能在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又有何资本和资格去说服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如果老师只钻研教材、不探究教法、不研究学情,课堂上照章宣科,还要学生正襟危坐,又怎样赢来师生互动和谐共进的局面呢?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教学中我要求自己放下老师的架子,以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平等交流,共同探讨,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

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对教学失去兴趣,因而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等特点,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疲劳,我发挥现代媒体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强等长处,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戏剧单元大胆放手,辅导学生排演剧本,通过表演把握剧情和人物性格,结果效果比老师“喂”给他们更好,教授古典诗词时,我组织学生开展诗词接龙擂台赛……,新颖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永远都有一种新鲜感、一种期待,激发了学生永久性的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延伸到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钻研兴趣,形成一种持久的动力基因。

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常教常新,促使新课程不断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