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军里有回族人或是维吾尔族人吗?

2020-04-15     满族文化网

昨天我发文章《满洲八旗军有多少军种?》,一位维吾尔族朋友问我,八旗军为何没有维吾尔人?

八旗是统称,老罕王建立的八旗,主要肯定是女真人(即满洲人),当然包括现在分出但属于满洲——通古斯语族的那些民族,当时没有细分,只是认为属于女真的不同部,所以都编入满洲八旗。

最初八旗是否有非满洲——通古斯语族的人呢?里边最初有蒙古人,也有少量汉人,还有高丽人(即朝鲜族,萨尔浒之战等战争中被俘虏的朝鲜人主动投诚满洲)。到了太宗皇帝时候,八旗军队扩大,陆续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八旗军队主要是分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但各族还是混编各旗的。如早期跟随老罕王的各族人,依旧在满洲八旗。而汉军八旗里的陈汉军,就是辽东地区人,辽东人并非是汉人,只是汉化的人。这里包括女真人、渤海国人、契丹人等后裔,明朝时候在辽东只是驻军,没有从中原移民,所以那里真正汉人很少,大多是原著民。如满洲八大姓之一的佟佳氏大多数就因为居住辽东,被编入汉军,但他们却是血统非常纯的女真人。

《满洲八旗通谱》等书记载来看,我们以前也论述过,上三旗、下五旗并无高低之分,没有待遇不同。但八旗内待遇还是有一个区分,就是国初来投,一般是老罕王时期,后也包括太宗皇帝时期,被称佛满洲,意思是旧满洲,而以后加入的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佛满洲的待遇要高一些。就如现在,建国前参加革命的算离休,建国后参加革命的算退休等一样,佛满洲和伊彻满洲存在一些经济待遇上差别。

汉军也分,入关前加入的为陈汉军,入关后加入的为新汉军,新汉军大多为中原汉人。乾隆时期曾进行出旗为民,主要针对入关后加入的新汉军,如他们还愿意参军,一般改编入绿营兵。

八旗在一些战争中,也有一些其他民族被编入八旗,如康熙时候的雅克萨战争俘虏的俄罗斯人,后清俄议和,一些俄罗斯人不愿意回俄罗斯,主动投诚,被编入八旗。他们居住地在东直门一带,离后来的俄罗斯大使馆很近。具体可见我们以前发的文章《八旗部队中的俄罗斯人》。

另外八旗中还有一些越南人,因为越南是大清藩属国,大清介入了越南改朝换代的战争,失败的黎昭统帝以及随从被编入汉军八旗。具体可见我们以前发的文章《八旗里的越南人》。

大小金川战争期间,还抓了一批当地人,带到北京西郊香山健锐营,帮助建碉堡和如何攻占碉堡,后这些人都被编入八旗,至于他们的族属,学者有争议,一些人认为是藏族。

这是满洲故地乌拉街的清真寺。那么八旗里是否有回族人呢?

在女真时期,就有一些回族人到女真各国经商,在老罕王统一女真期间,一些回族人就投诚老罕王,给老罕王提供情报,算是大清国的早期特工。

乌拉街这里,原来属于乌拉国所在地,老罕王的统一女真战争,灭掉乌拉国后,但还是任命乌拉国王室后裔洪晃管理乌拉地区。

但洪晃后造反,老罕王得知后及时平定叛乱。而老罕王之所以能及时平定叛乱,就是因老罕王任命两个回族人做特工,这两个回族人不辱使命,果然侦破出洪晃造反的信息。

因这两个回族人对于老罕王统一女真有功,据说老罕王发有遗诏,待条件成熟后,许可这里建立清真寺,许可回族人在这里居住。具体可以看我们以前文章《老罕王为何发遗诏许可在满洲内地建立清真寺?》。

那么早期投诚老罕王的回族人是否被编入八旗,已经不可考。但在大清朝,确实有回族被编入八旗的。北京满族同胞一位姓全的,据他讲祖先以前就是回族人,但精通医术,进入太医院,因为治好一位皇后的病,皇帝让他放弃了伊斯兰教,加入八旗。

从这件事情看,估计考虑进入八旗,没有清真饭,再保持伊斯兰教信仰不方便,所以要求放弃伊斯兰教后加入八旗。这可能是没有较多回族加入八旗的原因。

那么八旗里是否有维吾尔人呢?大清是经过长期的清准百年战争,在得到新疆后,将大多数准噶尔人编入八旗,有一部分迁移到承德地区驻扎。

关于维吾尔人,沿袭中原观点,是分不清维吾尔人与回族人。在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蒙古人让一些色目人帮助治理,色目人就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维吾尔人。前几天我们说的湖南地区的维吾尔人,就是元朝进入中原的色目人,中原历史上也曾长期称他们是回族,只是后来经过鉴定,认定是维吾尔人。在北京,元朝时候有维吾尔的重臣家族,被魏国公,驻地就是今天北京海淀区的魏公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里再次聚集很多维吾尔人,开了很多新疆餐厅,一时这里被俗称新疆村。但经过清理整顿,现在只有中央民族大学附近有几家新疆餐厅(我个人只知道两家,也许我知道的不准)。

大清得到新疆以后,分清了维吾尔人与回族人不同,但当时按习惯,因为把伊斯兰教称回教,新疆维吾尔地区被称回部,为了区分维吾尔人与回族人,回族人称回回,而维吾尔人被称回子。

乾隆就是有一位维吾尔族妃子,民间传说叫香妃,史书记载是容妃。是乾隆时期平定回部叛乱,有大力支持清军的维吾尔的一个台吉和札赉,为了加强与当地维吾尔贵族联系,乾隆就娶了台吉和札赉的女儿,就是容妃。

容妃只会维吾尔语,不懂满语,更不可能懂汉语。当时宫里宫女一般是旗人家女孩,都用满语。太监全是汉人,用汉语。因为容妃用的不仅语音与清宫内不同,她还穿维吾尔传统服装,吃清真的维吾尔饮食,文化和内地有很大不同,乾隆非常尊重她,让她就不住在紫禁城内,而单为她建了宝月楼,那门楼位置就是今天的新华门,但当时建的维吾尔的建筑风格,不是现代的样子。

因为容妃吃、穿、用等的日常生活各方面都继续保持维吾尔族文化特色,所以在宝月楼对面建立回子营,这里的人全部来自维吾尔人,宝月楼和回子营完全构成的内部封闭的维吾尔族世界,乾隆皇帝来这里,他懂维吾尔语,用维吾尔语和容妃及回子营的人交流,到这里也跟容妃一起吃维吾尔风格的清真餐饮。

1979年,清东陵的乾隆裕陵旁边有个妃的园寝塌陷,当地的考古人员清理,发现一具维吾尔族女尸,这个女的跟其他穿满洲服饰不同,而是穿维吾尔族的服装,认定这就是容妃。可见乾隆对容妃非常尊重,容妃从生到死,过的都是维吾尔式生活。为了容妃,八旗中专门设了一个全部为维吾尔人的回子营。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p2qlXEBnkjnB-0zU3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