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麻花<张艺谋,没毛病

2022-02-02   壹条电影

原标题:韩寒<麻花<张艺谋,没毛病

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条电影

引子

好久没有一天看五部电影了。

尤其是,在大年初一,人潮汹涌的电影院。

先说一下安排吧:

《水门桥》《奇迹》后面单聊,今天,集中写写《四海》《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狙击手》这三部。

一个提醒是,如果你只是跟风看电影,那么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预期。至少我个人,在正确预期下 (这个前提很重要),一天看下来,几乎没有多少失望情绪。

很知足了。

废话不多说了,三部挨个聊聊吧。

(有剧透)

1.

《四海》:韩寒过气了?

必须承认,看到《四海》的豆瓣开分,我是有些吃惊的。

在我这,论评分,韩寒上一部《飞驰人生》肯定是不配6.9分,这一部《四海》,倒也不至于到5.6分这么低。

对这个忽然而至的“本届春节档最差”,我想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对多数人,这电影实在太不符合“过年看电影”的预期了。

豆瓣热评第一就很有代表性,“大年初一看车祸,晦气”。再加上渣爹、溺水、奋斗失败、朦胧爱情这些劝退元素,和观众走进影院前的预期完全没在同一个维度。

第二,《四海》仅存的一点喜剧表现也是灾难的。

“含腾量”过低就不提了,只“耀耀耀切克闹”“无人疼无人要”这种过时烂梗,就足以证明韩寒在喜剧创作上,是真的既无天赋,也无品味。但我对此倒是毫不意外,毕竟过去两部《乘风破浪》《飞驰人生》,就已经让我对他拍喜剧再无期待了。

第三,可能是最关键的一点,韩寒之于现在的观众,确实有些过气了。

在刻意弱化商业类型,强化作者表达后,他的审美、抒情与内在表达,颇有点两边不讨好——普通观众没兴趣,影迷群体又瞧不上。

特别是,韩寒在创作上一贯的 自恋直男属性,赶上这两年女性价值被广泛讨论,对很多一二线城市的观众,都是大大的冒犯。虽然这次有意加进了一些女性表达(比如女主的独立人设),但显然,这个“麦琪的礼物”式的爱情,依然是男女不对等的——如果男主最后也死在珠江里,表达上或许会有提升,但韩寒也知道,大过年的,给观众看一部主角全挂的电影,必然是找死。

不过,对我个人,《四海》虽然有一堆问题,但依然可以及格。

要说原因,没多新鲜更没多深刻,只不过是,我从不认为电影创作,只能是叙事第一或人物为王的。

电影当然可以传递一种氛围,或表达一种情绪,就像韩寒这样,擅长金句和文艺范儿,也能找到自己的观众。哪怕骨子里并不深刻,讲来讲去无非是青春疼痛那点事儿,不妨碍它成为中国电影多元创作的一个部分。

但,我还是想给导演韩寒一个建议:

未来再有新片,换个档期吧,也不要再刻意为了拉拢主流观众,而去强行绑定沈腾,乃至精神分裂地硬在文青范儿里强加什么商业娱乐元素了。

就只跟与自己气味相投的观众做朋友,不好吗?

钱是赚不完的;

要认清自己的能力;

小镇青年,不会永远当韭菜。

道理就这么简单。

2.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给黑马去去火

和我在前瞻的预料差不多,哪怕是“伪开心麻花”,只要别太糊弄观众,都很能打。

最喜欢的一点:

这是部 纯喜剧

没错,如今一部不上价值、不喜头悲尾、不胡乱煽情的国产纯喜剧,就是这么稀罕。

另一个亮点,自然就是魏翔了。

应该说,哪怕是喜剧,能真给魏翔做主角的故事题材也实在不多。越是这样,就越显出这部的珍贵。

而这种珍贵,恰恰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观感加成:

一方面,神经喜剧的类型和舞台剧的风格,尤其适合魏翔发挥个人独特的喜剧魅力——严格说,魏翔的表演和沈腾并不是一个路子,而是类似金·凯瑞的面部肢体取胜;另一方面,这种“龙套变主角”的戏码,结合魏翔的个人经历,更是在戏里戏外,形成了非常有趣而动人的互文。

再说一点的话,这次的翻拍放在国产电影范畴,也是一次不错的示范。

创作者很明白自己要什么,更明白观众想看什么,删繁就简,让故事更简单,也更通俗。《教父》《雨中曲》《荒野大镖客》这样的迷影梗也难得是加分项。

但电影有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第一,纯喜剧没错,但具体的喜剧表现只能勉强及格,难称优秀。

除了对原版桥段的复刻,与强化魏翔的个人魅力,其他方面乏善可陈。更致命的是,一些为了搞笑而搞笑、为了煽情而煽情的设计,对魏翔这个人物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比如开头的龙套无脑加戏,比如与意大利黑帮谈判一段,都是为了搞笑而强行把人物蠢化;再比如见父母一段,为了煽情又强行赋予人物一层禁不起推敲的道德弧光。

我当然知道这些段落都有推动叙事,但故事是推进了,人物却也由此失去了真实感和可信度。

第二,马丽。

这部电影,加上前一段的《东北虎》做对比,让我越来越坚持一个观点:

这几年的马丽,实在有点被喜剧和开心麻花拖累了。

这或许是直男喜剧天然会对女性有剥削,又或许是马丽主动选择留在舒适区,但肉眼可见的,就是她尽显的疲态。

这种疲态,让她显得游离、出戏,加上这次又是一个被黑帮老大轮番追求的美艳明星设定,更是在基本的说服力上都打了折扣。

归根到底,还是咱们国内兼具实力与号召力的喜剧女演员,太少了啊。

3.

《狙击手》:张艺谋被埋没?

除了第N次说出毫无新意的“你永远可以相信张艺谋”,我们还应该怎样评价《狙击手》呢?

既然都在夸,就先给这部“春节档综合口碑最佳”挑挑毛病吧:

第一,看到一些人把这部电影与《拯救大兵瑞恩》和《兵临城下》做对比,我当然认为这样的对比对创作上必然有所束缚的张艺谋很不公允,但就事论事,《狙击手》的确在表达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

第二,文本层面,侦察兵这个“工具人”是柄双刃剑。

侦察兵亮亮中段之后揭晓的情报价值,是保证叙事逻辑的重要一环,但换个角度,这又是对电影人文表达的伤害与削弱。

即,战场救人,到底是单纯的人道主义与战友情谊,还是基于他身上的战略意义与胜仗价值。

一定有人认为我这是吹毛求疵,但如果电影的叙事逻辑是救人始于情报价值,终于人道主义,无论类型技法还是共情效果,都一定好于现在的始于人道主义,终于情报价值。

第三,张译的连长角色有些多余。

这个角色开头短暂出场,就是为了给结尾的煽情做铺垫。但这正是《狙击手》最泄气的地方,把先前全班牺牲的残酷,与“爱哭鬼”单挑取胜的快感,生生转到了人为的生硬煽情上。

除此之外,大到章宇这个人物完全做去背景的神化处理,小到反复出现的子弹时间,我也都持保留意见。

某种程度上,《狙击手》的这些毛病,更多是来自于电影在创作上的天然劣势,放在国内语境下,可以理解。

而之所以多说几句毛病,也是因为,电影的好,实在是不需要我多说了。

小格局、小人物、单场景,之于国产主旋律,都是眼前一亮的变化,再说两个我个人很喜欢的处理吧:

一个是 旁白

国产电影的旁白,大多是减分,但张艺谋的旁白处理是加分的,给电影赋予了一层质朴的传奇色彩。

一个则是唱起 “雄赳赳气昂昂”

在爱国主旋律不可避免的煽情上,今年春节档有两个处理我很喜欢,其中之一就是这段战壕中唱歌。

不过,虽然口碑第一,但《狙击手》的票房走势并不乐观。

这次义无反顾的春节档之旅,显然还需要更多识货的观众,给出实打实的支持。

结语

综合来看,我对今年春节档的新片,整体还是很满意的。

或者换个词,还是很知足的。

当然,或许更多人,对所谓“史上最贵春节档”,更有发言的欲望。

其他的新片,咱们稍后慢慢聊。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设置置顶哦~

如何星标我们:

往期精选

【壹条电影】互动群

敲级感谢大家对我们【壹条电影】的支持!为了报答大家(认真脸φ(>ω<*) ,我们开设了一个互动福利群,不定期发放各种福利,以及线下活动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员ID:【 movielove666】加入壹条电影互动群和胖友们一起讨论电影的声光影!

你们的【在看】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