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条电影
引子
3月第一部院线新片,看了《荒原》。
对这部电影的初始印象,还是两年半前开机时,释出的那张先导海报。
暴晒下的沟壑,拼接出硕大的片名,像克苏鲁的巨口,一个小小的、孤独的、毫不起眼的人,缓步走在其中。
这种被吞噬的既视感,连同这张海报一起,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当中,直到这部《荒原》终于公映,再次被唤醒。
看片的过程中,我数次试图回想,上一次在一部国产电影中看到 独角戏,是什么时候。看到 求生戏,又是什么时候。
而这些前面,还要再加上一个定语, 女性。
好像,还真的没有?
一对兄妹,寻父十年走遍无人区。意外发生,哥哥受伤倒下,妹妹不能回头,唯有独自求生,走出荒芜的沙漠。
故事简单到,三两句话就概括完毕。看过回想,这极简的叙事,又与独角戏拉长的时间感,产生了颇为奇妙的, 既短且长的观影体验。
阅片量大的人,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问,电影昨天的首日票房好像并不亮眼,直接点吧,就关心你给这新片打几分。
满分10分,我会给《荒原》7.5分。对那些感兴趣的人,两个提示:
不要把它当做一部强类型属性的商业电影,创作者有意对戏剧冲突做了弱化,做好这个预期,很有必要;
试着把自己代入进任素汐的角色,她指向的,并不仅仅是表面的“荒野求生”。
1.
痛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T·S·艾略特《荒原》(下同)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T·S·艾略特《荒原》(下同)
向外的疼痛感。
这是我看《荒原》时,最直观的那个肉身感受。
它足够痛,因为它试图传递一种最原始的体验。
沙漠。
无人区,几乎完全远离人类文明的所在。现实生活中,去过沙漠的人本就不多,敢前往无人区冒险(玩儿命)的,更是万中无一。
于是,《荒原》的疼痛感,首先来自一种新鲜的猎奇——全身包得严严实实,行走在温度超过60度的地表。
这种冰火共生的感受,旁观者或许好奇,但实打实呈现在银幕上,观者或许只会跟着人物一道失去对温度的感知。
独行。
深夜,在空荡无边的沙漠中点火露宿,远处传来几声低低的狼嚎。任素汐忽地坐起,不停环顾四周,最后惴惴地躺下,拿起那个早已超出通话距离的对讲机,说了句,“哥,我不怕”。
我总觉得,她当晚对着对讲机那边说过的话,一定不止这一句。
孤独是一个中性词,但独行的感受,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不想体验。
濒死。
与濒死相勾连的,还有一环,是求生。
如何从沙漠植被中提取出一点点蒸馏水,哪怕只有一杯底,都弥足珍贵。而最后一步,当然就是捏着鼻子喝下自己的尿液。
缺水之外,还有受伤。
因为意外跌落,小腿划出一个大大的伤口,任素汐用高度酒给自己消毒那一段,相信看过的都会印象深刻。
《荒原》中,类似这些求生的片段,镜头都刻意给足了篇幅,怎样取水,怎么治疗,我们看着人物一点点憔悴下去,看着她嘴唇一天天皴裂脱皮,整张脸被晒到脱相,看着一个生命被大自然一步步拖向死亡边缘,看着她在幻觉中流露出对生的渴望。
这个过程越具体,那种疼痛感就越扎实。
世界的告终,生命的暗淡,从来都没那么轰轰烈烈。
用酒消毒当然痛,但钝刀割肉,温水煮蛙,才最能勾出人内心最惧怕的那种疼。
2.
愈
欲想到达那里,到达你现在的地方,从你现在不在的地方到达那里,你须通过无极乐之路。
欲想到达那里,到达你现在的地方,从你现在不在的地方到达那里,你须通过无极乐之路。
向内的沉浸感。
这是我看《荒原》时,最有回味的那个精神体验。
某种程度上,这比先前的痛感更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是否真的进入了主人公的内心,跟随她一道完成了这场求生之旅。
所以,看这部电影,我们需要清楚一点:
寻父十年,明知希望渺茫,任素汐饰演的“丛林”,为什么依然如此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踏上沙漠?
唯有相信了这个出发点,我们才会信任这个人物,继而整部电影在逻辑和情感两个层面,才立得住。
《荒原》有意将信息点分散在了电影的角落,这既是创作者精心设下的局,也是有心的观众乐意加入的游戏。
父亲。
年纪还小,父母离婚,哥哥跟了父亲,妹妹跟了母亲。电影中多次出现了儿时与父亲在一起的回忆画面,不断向观众强化,主人公对父亲浓烈的思念。
母亲。
兄妹闲聊的段落中,妹妹不经意说了一句,妈妈现在在马尔代夫,还是那么潇洒。
只需要这一句,我们大概就能脑补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而说这话的妹妹,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哥哥。
受伤后,哥哥对妹妹讲出压在心底的秘密,当年自己为了保住保送名额,跟了父亲。而父亲离婚,本来选的是妹妹。
三场戏,三段人物关系,电影没有再对妹妹的背景故事做更多叙述,但这个主角的人物形象已足够清晰:
被父母离婚所伤,没有得到好的照顾,成年后与学霸哥哥走上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敏感而固执,解不开心结,用自虐对抗不甘,可终究无法与自己、与家庭和解,迈出人生的下一步。
这样一个人,与其说花十年寻找失踪的父亲,不如说,花了十年,寻找丢失的自己。
具象的荒原,在这里,又可以理解为,人生中那些看起来无法趟过去的困境,那些无论怎么宽慰都走不出去的心坎。
穿越荒原,就是趟过困境,迈过心坎。
电影对此,用了两个精巧的对比设计:
一是救与被救的对比。
哥哥受伤,无法行走,妹妹只好独自前往120公里外的补给点求助。但到电影中段,一个反转,妹妹变成了被救的那一个。
这是助推她走出“荒原”的第一道动力。
二是假尸与真尸的对比。
一番磨难,拖着伤腿前行,路上看到一具死亡多年的干尸。那是一个不幸死在了无人区的探险家,包里的日记,写着自己一路的经历,和对家人的思念。
这不是她的父亲,但那本日记,给了她求生的斗志。她收下日记,向尸体鞠躬,然后坚定向前。
这是助推她走出“荒原”的第二道动力。
主人公走出“荒原”,用了十年。
银幕之外,这条漫长曲折的“荒原”求生路,你我都在走。
或许,还要远超十年。
3.
勇
我的朋友,热血震动着我的心。这片刻之间献身的非凡勇气,是一个谨慎的时代永远不能收回的。就凭这一点,也只有这一点,我们是存在了。
我的朋友,热血震动着我的心。这片刻之间献身的非凡勇气,是一个谨慎的时代永远不能收回的。就凭这一点,也只有这一点,我们是存在了。
作为中小体量之作,《荒原》的好,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回味。
可我们回到现实,很多投资者看到“静”与“慢”这两个字,或许就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
这也是我很想在最后,多说两句《荒原》的主出品方麦特影业的原因。
前年底,《爱情神话》一鸣惊人,让观众认识了邵艺辉,也让麦特影业以主出品方的身份,开始为行业和影迷所熟知。
经过去年的创作积累,到今年,我们将看到麦特的稳定输出,《荒原》只是头炮。
对我来说,我很喜欢麦特影业所代表的那种创作精神:
市场不仅需要娱乐与类型,也需要百花齐放,需要对艺术的某种坚守与笃定。
我大概搜了下,麦特影业有望在今年年内公映的其他几部新片,有这么几个关键词:
新人。
多部新片都是新人导演的大银幕处女秀。当中最引人关注的,应该是《中邪》导演马凯的新片《了不起的夜晚》,电影也刚刚在前天定档3月31号。
类型。
类型电影永远是电影市场的基石,而基石成立的前提,就是百花齐放。
《荒原》是女性、冒险;《了不起的夜晚》是喜剧、惊悚;《最后的真相》是犯罪、悬疑;《再见,李可乐》是家庭、温情;《倒仓》则是青春。
差异性只是一方面,在诸如喜剧、犯罪和青春等类型上看到惊喜,是更大的那个期待。
作者。
同是女性、冒险类型,换一个创作者,《荒原》很可能就是截然不同的模样。我喜欢左志国的叙事效率和去类型化的处理,而这正是独属于他的作者风格。
而在《爱情神话》,我们看到了邵艺辉的女性视角与强生活气息,那也是独属于她的作者风格。
那么,马凯来拍一部惊悚喜剧,又会给这个类型注入怎样的作者属性,同样引人期待。
而所有关键词背后,更重要的,或许还是 态度和勇气。
扶持新人,需要态度和勇气;
类型多样,需要态度和勇气;
保留作者性,同样需要态度和勇气。
做到这些,并没有嘴上说说那么简单,毕竟,电影不管怎样都是风险最高的那类投资。很多时候,态度和勇气意味着,从一开始,就做好了不赚钱的准备。
但最终,市场会奖励那些坚持与热爱的梦想家。
结语
前几天,看到《爱情神话2》立项的消息,心里有几分高兴。
尽管已经说了好几遍,但我们真是发自内心地,希望中国电影越来越 百花齐放。
只因为,这四个字对行业,对市场,对我们观众,都太重要了。
希望麦特影业这几部新片,只是2023中国电影百花齐放的一个缩影。
也希望2023,只是中国电影百花齐放的一个新开始。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设置置顶哦~
如何星标我们:
往期精选
【壹条电影】互动群
敲级感谢大家对我们【壹条电影】的支持!为了报答大家(认真脸φ(>ω<*) ,我们开设了一个互动福利群,不定期发放各种福利,以及线下活动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员ID:【 movielove666】加入壹条电影互动群和胖友们一起讨论电影的声光影!
你们的【在看】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