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条电影
引子
这次春节档,先从最失望的聊起吧。
早先的前瞻里,我给《交换人生》这片子的判断是,买票吧,不会亏。
但说真的,都不用等到初一,年前看了电影最后一支终极预告,我就预感:
完了,这电影不妙。
果然,昨天看完出来,心里想的已经是:
都散了吧,没有了,没有黑马了。
不知道这电影,是否一开始就冲着春节档来的,如果是的话,那只能说太遗憾了。
都晓得春节喜剧电影最吃香、最有市场、最能无脑卖,而且《交换人生》乍看也挺符合春节观众的观影需求:
设定简单有趣,演员讨喜加分,主题温暖普世。
但最后拍出来,就哪哪儿都不对。
打着去笑一场去看个喜剧的,就可以弃了。已经看过的,可以来一起聊聊感受。
(有部分剧透)
1.
佳音
先说两句优点。
最大的亮点 (也可以说唯一的亮点),就是雷佳音。
电影的题眼是换身,少年与大叔互换身体,很老套的设定,但用好了、拍扎实了,肯定能卖。喜剧上的操作空间很大,看点当然都集中在“少年灵魂大叔身体”的雷佳音这。
从苏伦导演上一部《超时空同居》到这次《交换人生》,都很好地挖掘出了雷佳音的表演潜力与银幕魅力。
首先,他很可爱。
对中年男演员,可爱真是个太难得的评价。
一些演员,或许戏外很可爱 (比如邓超?于和伟?),而雷佳音戏内的可爱,和邓超在戏外可爱原因有点类似,就是俩字:
松弛。
演员一旦松弛下来,尤其中年演员,自恋和油腻感会少一大半。再加上雷佳音不走冻龄大叔路线,那么肉下巴、小肚腩,都是拉近距离的加分项。
其次,他可塑性很强。
《超时空同居》和《交换人生》,雷佳音都算是一人分饰两角。
坏得可信,好得可爱,尤其那种 无赖/耍赖的调调,坏人的无赖不会觉得讨厌,好人的耍赖也不会觉得违和。
电影还有一些很小的亮点,简单列列:
比如苏伦这次不再像《超时空同居》,非要给观众解释奇幻设定的原理和逻辑,结果越描越土。这次索性把许愿机这个东西当个硬设定,不多做解释,反倒清爽一些。
再比如还找杨迪来演服务生,比如再次出现了邓丽君那首《初恋的地方》 (雷佳音变身后给妈妈唱),这些《超时空同居》的梗,你说苏伦早早就玩自我致敬我觉得也不至于,但这样的娱乐精神正是类型片所需要的。
最后再说一点的话,那就是同行衬托了。
剧版《三体》可以被动画《三体》衬托成神作,那么苏伦这两部喜剧电影,如果跟这几年打着开心麻花旗号,真的会让人生理不适的喜剧相比 (比如所有常远主演的电影),那的确还是顺眼许多。
亮点,就这些了。
2.
尬笑
喜剧不好笑,是原罪。
这话特别老套,但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交换人生》的不好笑,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主动放弃。
很多地方,苏伦看起来是主动放弃了喜剧化的尝试,大多平淡收场。
比如开场,张宥浩与张小斐课堂相见,以为会有什么包袱设计,结果就是男孩愣在原地呃呃呃了几声。你当然可以说这是给后面呃呃呃变鹅做铺垫,但这场戏就这么干干地过去,而且还安排课堂的其他老人夸张地嘲笑,这就非常的冷场。
而喜剧电影,就怕冷场。
类似的冷场很多,再比如小胖答应帮雷佳音请人助阵唱K,以为会在这设计什么雷佳音出丑的笑点,结果一群“妖魔鬼怪”毫无表现,以致于“敬大哥大嫂”这样的台词连着出现就非常尴尬,再次冷场。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的细节在全片中没那么重要,但其实潜在伤害是很大的。
观众来看看喜剧电影,就是带着大笑的预期来的,那么每次主要人物之间的互动,大家都是准备好要笑的。一次两次三次,想笑,最后没笑,观感很快就跟着垮下来了。
二是包袱没响。
没设计,冷场;设计了,没响。
这两个,哪个更尴尬一点呢?还真有点难选。
《交换人生》没响的包袱,确实不少:
有的是过于老套,早就被淘汰的老梗。
比如雷佳音、张小斐天台渐生爱意,眼看浪漫雷佳音忽然呕吐……这还没完,远处还要设计一群大爷大妈 (没事儿在天台聚着干嘛),指指点点,以为要跳楼随后过来救人……
还比如张小斐坚持让妈住高级病房,妈嫌贵张小斐问能有多贵,妈说一天两千多,张小斐秒怂那咱还是老实排队吧……
再比如反派最后庭审恼羞成怒,忽然暴走,假发掉了露出秃头……
2023了,还在写这种老梗 (而且还好意思剪进预告里),编剧不觉得脸红吗?
有的是硬编强编,使劲挠观众胳肢窝的破梗。
最典型的,就是约会点龙虾那场。
雷佳音指桑骂槐,借着吐槽龙虾,奚落一番张小斐的穿着打扮。这种毫无生活逻辑,明显是顺着结果从后往前推写出来的段子,还生怕观众get不到各种直白,实在是很难笑,能感受到编剧创作时硬编的痛苦了。
有趣的是,这场餐厅戏,之前预告片中频繁出现的一个笑点,雷佳音和虾自拍,杨迪身后装瞎的谐音梗,最后成片中却被拿掉了。
可能导演自己都觉得无聊尴尬受不了了吧……
再比如给反派三人组量身定做的接话梗。
大佬说一句,跟班立刻跟一句,做一个拍马屁的喜剧效果。
不是不能这么设计,但电影里给到的,都是大佬说一句“蝙蝠身上插羽毛”,跟班接一句“不是什么好鸟”这种……
编不出笑点,都开始硬抄歇后语了。
大过年的,太尴尬了。
3.
虚假
有人可能说了,人家《交换人生》严格说是个轻喜剧,不好笑是不好笑,但也没那么致命。
这话我是同意的:
不好笑,确实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
全面的虚假所带来的出戏,才是。
首先,是故事的虚假。
叙事上,能看到不少力不从心的地方。
比如开头就强调了网红奶奶丢了账号密码,后面还有提及。于是我观影中一直等着这个预埋的点在后面用上,结果到最后,直接来一句“密码找到了”,奶奶这个点就解决了……
更大的问题是结尾最大矛盾,反派命运的处理。
按类型片的套路,往往是主角做出某种改变活牺牲,然后击败反派,自己也实现成长。《交换人生》的安排呢:
张宥浩被雷佳音搞定,灰溜溜认怂走人。下一幕,雷佳音美滋滋上街,对着许愿机许愿,忽然出了乌龙,活活把自己作死……
我真的在影院,活活被这个编剧 举了白旗的敷衍结局气笑了。
其次,是人物的虚假。
三个主角,各自都是标准的刻板人设。更糟糕的,是几个配角。
男孩的家人,父母、妹妹、奶奶,全是纸片人,妹妹爱拍DV,奶奶是网红,都是符号,全员在整个叙事中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连带着,这个想要表达清贫但幸福的家庭设定,都显得无比虚假,即便当个符号都喜欢不来。
爸妈的恩爱,妹妹的早熟,奶奶的可爱,也不是没有细节,但诸如爸爸唱《上海滩》尬哄妈妈开心这种桥段,除了显露出编剧压根不懂生活的浪漫,别无他用。
包括黑心老板那部分,从卖假货盈利,到那个处处漏洞的蹩脚官司,感觉都是胡乱编编就拿来交差的人物与细节处理。
最后,我试图找出《交换人生》这次翻车的原因。
简单说:
如果《超时空同居》是一部类型清晰、表达克制、设定与主题相辅相成的及格线之上作品,那么《交换人生》可能恰好完全反过来。
类型模糊。
爱情?亲情?少年成长?正义战胜邪恶?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没讲清楚;
表达泛滥。
除了上面说的,电影还涉及了老年诈骗、阿尔兹海默症、母女相爱相杀、少年友情等各种议题,每个都是蜻蜓点水,混在一起就是一团乱麻。
过度煽情。
这也是国产喜剧 (爱情)电影的通病。动不动就唱歌就奏乐,编不下去就煽个情混过去。
或许是从小品那里继承来的吧,反正解决问题全靠煽情,音乐一起,什么矛盾冲突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最后,当然是皆大欢喜。
结语
再往深一步,问题背后的根源,无非就是四个字:
投机取巧。
其实拍电影,“投机取巧”严格上并不算绝对的贬义。完全面向市场,迎合观众喜好,哪怕是那种照着大数据拍出来的公式产品,只要创作者行活儿玩得纯熟,套路做得扎实,电影一样好看。
所以啊,刚出道的新人,第一部爆了,反倒更要好好打磨技术,稳定心态。尤其面对纷繁的诱惑,如何保持定力,坚持自我,还真是个难题。
苏伦导演,加油吧。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设置置顶哦~
如何星标我们:
往期精选
【壹条电影】互动群
敲级感谢大家对我们【壹条电影】的支持!为了报答大家(认真脸φ(>ω<*) ,我们开设了一个互动福利群,不定期发放各种福利,以及线下活动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员ID:【 movielove666】加入壹条电影互动群和胖友们一起讨论电影的声光影!
你们的【在看】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