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三千里,爱落《金银滩》
——话剧《金银滩》临沂巡演侧记
作者:李玲
临沂是一片红色热土。这几日,临沂人被一个故事感动着,被一种精神激励着,一股热流在心里奔涌着,这就是青海海晏县的原创红色话剧《金银滩》给临沂带来的巨大震撼。
《金银滩》2023年11月14日在青海大剧院盛大首演,2023年12月7日,剧组原班人马又不远千里来到临沂,给沂蒙人民送来文化盛宴。
《金银滩》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精美的舞美设计、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时代印记的音乐,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金银滩大草原上,无数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立足荒原,成功研制发射第一颗原子弹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生动表现了革命前辈、科技前辈,为了“两弹一星”国防事业,不忘初心、勇于牺牲的高尚情操,海晏的藏族同胞“舍小家为国家”、离别故土、支持国防的家国情怀,全景式地展现了那个火热年代的历史真实风貌。
12月10日上午,我前往蒙山沂水大剧院,现场观看定光彩排。
那天是今年入冬以来临沂最冷的一天,但彩排现场温度不减,舞台上灯光闪烁、人影攒动,演员们紧张有序地走台、定位,而千人的观众席,除了青海随行记者和现场两地的几个工作人员,昏暗空荡的剧场正中,只有孙启忠导演坐镇指导。
孙导演用话筒调度舞台各方——灯光、音响、演员、剧务等,声音已有些沙哑。上午重点彩排“葬礼”一场戏,这场戏,剧情复杂,属于整出戏的高潮部分。
“把经幡先降下来!”“蒙古包不要!”“来,出人!”“音响!来了吗?”“枪上右肩,注意扛枪姿势!背枪不能太松垮,枪托不能晃动!”随着剧情延伸,孙导不停地在台下喊话。“来,准备!音乐——”藏族长号响起,在雄浑的号声中,两排演员手捧烛灯缓缓走上舞台,顿时舞台上肃穆安静,庄严氛围全出,场面震撼。孙导喊话舞美,要求等距离置放烛灯,在地面上固定好每一个灯的位置。
一个月前的西宁首演,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可孙导对家门口的这次巡演丝毫没有松懈,剧组演员和工作人员也都认真准备。孙导介绍,参加演出的五十多名演员,全是海晏县普通的干部职工,但他们在排演过程中,表现出可贵的职业精神。演员大多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排练间隙,舞蹈演员在练习动作,主要演员拿着手机在熟悉台词,台下还有一个帅气的小伙,忙着手头的活,嘴里还念念有词。
孙导说,选演员费了好多周折,想选出形象、台词、身段等综合素质高的很难。作为话剧演员,台词的功底要求很高。演员多数是藏族,普通话不标准,导演组的老师就一字一音地更正;他们没有舞台经验,肢体动作生硬,老师们就手把手地教,一遍遍地示范。三个月下来,演员的表演收放自如,拿捏到位,塑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角色。
经过三天的排演和准备,12月11日,《金银滩》在临沂蒙山沂水大剧院闪亮上演。偌大的剧院,楼上楼下,座无虚席,掌声阵阵,经久不息。当蘑菇云升起,当《东方红》悠扬的乐曲响起,观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仿佛又回到那段峥嵘岁月,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观众不时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在《再回金银滩》优美的歌声中,一组组演员登场谢幕。“有一个地方总让我们心驰神往”“有一种力量总让我们热血沸腾”“有一些故事总让我们刻骨铭心”“有一种精神总让我们勇往直前”,句句真情告白,升华了主题,感染着现场观众。
台上台下情感融合,涌荡着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拳拳深情。大家深切地感受到,短短六十年,我们国家由一穷二白、任人欺负,到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在国际舞台上有了底气,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得益于科技长足进步、国防事业快速发展,是受惠于前人的奉献牺牲。真诚地感谢创作者和组织者,为青海和沂蒙人民带来的精神盛宴。
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是我国著名的“原子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这里制造并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海晏因此被称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金银滩》这出话剧,是青海海晏和山东临沂两地的艺术工作者联手创作的红色原创话剧,是海晏县红色研学成果之一。
2023年年初,山东省援青管理组、山东省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支持文化援青项目落地,把话剧《金银滩》的排演任务交给临沂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孙启忠。他带领的主创团队,历时三个月,倾情打造,创作出这部感人至深的艺术精品。
今年5月,孙启忠团队一行四人,应海晏之邀,遵照山东省援青管理组和临沂市文旅局的指示,带着沂蒙人民的深情厚谊,千里迢迢前往海晏县,完成这项文化援青工作。他们在海拔3100米的高原上,克服语言不通、高原缺氧、气候不适等困难,积极快速地投入工作。
孙启忠,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临沂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他创作的戏曲作品,荣获“山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华东六省一市优秀剧目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孙导是京剧科班出身,后转行柳琴戏,他塑造的舞台形象栩栩如生,编导的大戏小戏,不仅走向田间地头的乡村大舞台,还走向省级、国家级大剧院。多年来,他带领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一班人,以传承柳琴艺术、弘扬沂蒙精神为己任,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布临沂山山水水。他编导了现代京剧《大爱沂蒙》、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雁舞兰陵》、话剧《赵志全》等,其中柳琴小戏《桃花源》进京展演。
承担《金银滩》的编导重任,对孙导来说,无论是题材还是话剧的舞台形式,都是个挑战。我问他,最初接到这个任务你犹豫了吗?他说:“接到这个任务时我很忐忑,说我不去的。如果没有前期的六天采风经历,也许我就知难而退了。因为我从未到过西部藏族同胞聚居的地方,他们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我不很了解。但当我走向221工厂厂址,走进原子城展馆,我被深深感动着,创作的激情被激发起来。”他说,科研人员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没有吃、没有喝、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只能啃雪团、住羊圈、喝小河沟里牛羊喝的水,还有天寒地冻,高原缺氧,哪一条都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极限。他们的工作环境也非常危险,不仅有辐射危害,爆炸试验也没有防护措施,当年一个车间的几个科研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被炸药炸成了粉末。说到这儿,孙导停顿了很久才说:“一周后,我打消了放弃的念头。我想,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有责任把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传扬出去,让后人铭记,这是我的使命。”后来,他就把容仔牺牲的情节作了修改,把这个真实的情节用到剧情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个月里,孙导前后四次跨越三千里,往返于海晏和临沂。像六十年前科技工作者一样,他也遇到高原缺氧、语言不通等诸多困难,但前人的精神给他坚持下去的力量,真正做到了“缺氧但不缺精神”。
一出好的话剧的呈现,好的剧本是关键,但更需要导演精心的二度创作,需要精巧的构思和创新。孙导说:“编剧老师创作的脚本,内容深厚,舞台剧的特色鲜明,为我们导演的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这部戏除了要表现科学家的精神、藏族同胞的牺牲,我还想表达生活在我们这个伟大国度的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给观众展现藏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剧本原有内容基础上,孙导特意增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段落,使舞台增色,使内容丰富,艺术感染力更强,观众既欣赏到金银滩大草原上的民族风情,又深切感受到221工厂的科研工作者、革命干部和藏族人民互相支持、心心相融的精神风貌。话剧是语言艺术,孙导匠心独运,大胆融入大段藏族舞蹈,这一创新,也是文艺创作者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充分自然的表达。
孙导是土生土长的沂蒙山人,沂蒙精神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基因。排完《金银滩》,对沂蒙精神他有了更深的感受。他说:“我在采风时看到的遗留下来的原址,感觉比咱们当年的三线厂还简陋、还荒凉,其实‘两弹一星’精神和沂蒙精神是一样的;咱沂蒙山当年整山治水,库区移民好几万,他们也是为了国家建设舍小家顾大家,海晏的藏族同胞和沂蒙山的老百姓也是一样的。”基于此,他特意采用了具有海晏地方特色的音乐《在那遥远的地方》,又巧妙融入《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孙导深情地说:“通过这出戏,更多的人会知道,我们今天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离不开无数科学家、国防人员和各族人民的奉献和牺牲。牢记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蒙山沂水大剧院连续演出两场后,孙导又率领几十人的团队奔赴临沂市六个县区和威海市演出,为当地干部群众奉上这部好戏。
《金银滩》最后一场戏,杨云和刘博文这对国防战线上的伉俪,由远及近缓步走近,走向团圆。舞台灯光追着他们,他们的面部亮了,杨云的红围巾艳了。话剧舞台是个追光的舞台,我想,那些用艺术创作弘扬民族精神的艺术工作者,不就是中国大舞台上的追光者吗?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才智,追寻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伟大的精神之光。
海晏和临沂相距三千里,但隔不断中华儿女共有的家国情怀,时间跨越六十年,但光阴带不走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和爱的温度。《在那遥远的地方》和《沂蒙山小调》的动人旋律,在《金银滩》舞台上奏响,绵延不绝的爱的深情,落在中国这片辽阔富饶的“金银滩”上。
【作者简介】李玲(女),山东省临沂一中语文高级教师,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朗诵艺术协会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