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 后赤壁赋

2019-07-03   眉山东坡文化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题解】

本文同《赤壁赋》一样都写于“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此时应为苏轼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历程。被镑入狱,惨受折磨后被释放。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于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即《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本文为第二篇《后赤壁赋》。

【注释】

是岁:这年。

雪堂:苏轼在黄州新建居所。

临皋:亭名,苏轼初到黄州住定惠院,后迁至临皋。

行歌相答:边走边吟诗唱和。

已而:过了一会儿。

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

顾安得酒乎:从哪里弄来酒呢?顾,但是。

谋诸妇:找妻子想办法。

冯夷:水神。

揖予:对我拱手施礼。

畴昔之夜:昨天晚上。

寤:觉醒。

【赏析】

如果说《赤壁赋》之游赤壁,苏轼意在人生哲理的感悟,行文之间喜悲反复,归根之旨却在人生命的大悟上。而《后赤壁赋》则重在描写物景,抒发意趣,形成意境。月小山髙,水流溅缓,石出有声,弃舟登山。那赤壁安谧清幽、山川寒寂、物我相忘的意境尽显笔端。

但文至最后,苏轼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还是接上了《赤壁赋》的轨迹,“羽化登仙”之思更明白无漏地呈现出来。想苏轼在如此艰难岁月中,携出世之思情而化入苦闷现实之审美态度,暗示了苏轼精神上归于髙蹈世外的隐逸情怀。然文章落脚处“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仍表达了作者的迷茫和彷徨。前后赤壁赋,可谓珠联璧合的姐妹篇。“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缺一不可。”(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引林西仲语)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坤维上腴 岷峨奥区——眉山:历史人文荟萃之地

如何保护开发好传统村落,来听听世界的声音~

难得一见!绝对不可错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彭山船工号子喊号啦!!

苏轼与古琴艺术 ,及其音乐美学思想

人物 | 李俊贤:眉山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起点、晋江榜上热文《良陈美锦》《首辅养成手册》作者 竟是眉山90后姑娘

在成都遇见苏东坡

行摄眉山 | “散打”太和古今

惊!丹棱县虎皮寨发现“老虎”天然石雕~

还能这样玩?!快来看彭山谜语大咖带你玩转谜语大会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内容请拿起手机微信关注“眉山东坡文化”~

来源:《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

编辑:熊莉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