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情商男孩》:男孩子暴力的背后,是缺失的情感教育

2019-12-19   奶果妈妈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每一个有麻烦的男孩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但每个故事背后却有一个共同主题——男孩的情感压抑、忽视和疏离,情绪表达能力不足。"

《培养高情商的男孩》封面简介中这一句话深深吸引住我。这句话与我一直的育儿观念很相似:孩子的每一个不良行为都是在表示他需要精神层面上的某样东西,成人的每一个不良行为都是某方面教育缺失的表现。因此,我也很认同这句话,这便使得我更想去读一读这本书。

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一直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是什么使得男孩子普遍存在暴力行为?之所以会带着这个问题思考,是因为最近"网红宇芽被家暴"这一热议事情,事件的施暴者是40多岁的稍有名气的画家沱沱。

最终阅读完之后,我得出结论:男孩子暴力的背后,是缺失的情感教育。

01 男孩子暴力,并非个例,也并非别人家孩子的事

《培养高情商男孩》一书中共12个章节,涵盖了男孩子在生活、学习和情感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当然,其中就包含了暴力这一问题。

说到暴力,就想到"网红宇芽被家暴"这样的家暴事件。

虽然说家暴不分男女,但是施暴者为男生的比例比较大。长期以来,男孩子是力量的象征,与此同时他们身上就存在暴力的隐患。

之前自媒体"人类实验室"做过一期关于家暴的视频。视频一开头他们问许多路人"家暴"这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没有发生"、"不可能发生"、"我不会的"这样的话。

这样看来,好像社会里存在家暴现在并不是很普遍。但真的是这样吗?显然只是很多人并没有发声,还有不少男人觉得"女人被打是活该。"暂且不说"家暴",就单单指打架事情。

无论是我们小时候还是步入社会之后,都知道群殴事件的人大多数是男生。再退一步,不谈社会上存在的暴力现象,有些家长会发现自己家或者别人家男孩子会抢东西、打人,其实这也是暴力行为。男孩群体的暴力行为,似乎与生俱来。

我在这里强调男孩子暴力行为并非个例,并不是说男孩子就不好,而是因为很多父母都会侥幸认为自家孩子就不会这样,自己教育得还行,尤其当自家孩子进行过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后,父母就更加认为自家孩子不可能是暴力的,除非那些经常在学校打架的孩子

家长们这样侥幸地认为,其实从打架事件、家暴事件、杀人事件发生后,一些家长们的"意想不到"的反应就可以看得出来。

另外,我上班与孩子互动游戏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些出手大力的男孩,而当我叫他们这个情况不可以这么大力的时候,他们仿佛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还有些孩子问"为什么"。这样有些普遍的"我认为"以及普遍的"为什么不",侧面就反映了家长们对男孩进行关于"暴力"这一方面的教育是多么的疏忽!

02 暴力因情绪而起,而男孩从不懂如何处理情绪

男孩子为什么就普遍存在暴力行为或者暴力隐患呢?《培养高情商男孩》用心理学及案例分析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男孩暴力行为的动机。

这些案例并不是极端事件,反而非常贴近于我们的生活,仿佛案例中的那群男孩子就是我们的邻居、学生,甚至是自家的孩子。这就可以帮助我们很清楚、具体地了解到自己孩子暴力的行为动机。

首先我们来看看暴力这种行为。

从犯罪学角度来看,暴力行为由授权,惯例化和人性的丧失三种社会进程创造。授权,简单来说就是允许暴力存在,像孩子从小生活在家暴环境中,就可能认为"打人"是被允许的,惯例化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已经习惯了不用考虑行为后果、行为合理实施暴力,人性的丧失就是男孩已经完全不将受害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杀害、虐待同类的感受强烈上升,毫无人性可言。

在这三种社会进程中,我们会发现是意识起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将人类大脑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潜意识即情绪在起作用,第二层则是藏着书库、知识的理性思考区域。

暴力者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情绪激烈的情况下施暴的,也就是大脑第一层在起主要作用,尤其是在授权这第一社会进程中。

举个例子,一些施暴者在施暴后会说"太生气了"、"他不应该这样"的话是在认为暴力合理,即授权。

如果他们第二层有在起主要作用,在施暴前就会认为:"我很生气,但是我不能动手打人,我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人"、"他这样做不对,我应该报警(或者与他沟通)。"但如果第一层起主要作用,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动手,甚至不顾后果地动手。

那么男孩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如何将大脑第一层调到第二层呢?

这就是一个涉及"情商"教育的问题了,尤其教男孩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然而我们可以发现男孩子普遍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男孩普遍存在暴力行为。

03 男孩情感并不粗糙,也同女孩一样细腻敏感

不知从何时起,在人们的眼里,男孩情感并不细腻敏感,尤其与女孩子相比起来。于是,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的都会忽视男孩的情绪,更加重视女孩的情绪。或者在"男孩子必须坚强"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家长们经常对男孩实行"棍棒教育"、"压力教育"。

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男孩子形成了不允许自己哭泣、不允许自己透露出不良情绪的习惯。(正如作者所描述的那样,"有时候我们等上50分钟才能换来5分钟的真情告白"。)因为男孩这样的习惯,使得我们更加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教育。

但实际上,男孩子的情感也如女孩子一样。《培养高情商男孩》一书中写下来作者熟知的真实案例,就向读者展现了波澜壮阔而又细腻敏感的男孩的情感空间。(作者:丹·金德伦博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任职于哈佛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学与行为研究,是男孩及家庭心理治疗的资深研究者。迈克尔·汤普森博士,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咨询师,专长为儿童和家庭问题咨询,并在全美各地多所学校承担过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师的工作,有着超过35年的咨询经验,以及信手拈来的真实案例。)

当情绪不能表达、不被接受,而暴力被家长们以及社会默认允许的情况下,男孩们的情绪发泄口自然而然就是暴力。

04 培养高情商男孩,从接纳情绪的不完美开始

《培养高情商男孩》在解决男孩暴力问题上,依旧围绕情绪为核心。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理念。曾经卢梭说"最没用的三种教育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刻意感动",书中提到的教育方式都避开了这三种教育方式,而且还从孩子暴力行为根源上解决问题,治根治表。

在围绕"情绪"为核心的解决办法中,最首要的就是父母要接纳孩子不完美的情绪。家长不要带有文化偏见地去看待男孩子,这将成为他心智开始迅速成长的开端

因为在"男孩就该是硬汉"的普遍价值观影响下,男孩子即便是经受委屈也不愿意表达和示弱。作者指出,他们的暴力倾向并不像大众认为的那样具有攻击性质,相反,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男孩子在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

所以,当孩子还在很小的时候,当他哭的时候不要骂孩子不准哭说"因为你是男孩子",而是接纳孩子委屈的情绪,并引导他自己去解决问题让他懂得独立,也让他不再畏惧困难从而坚强。我们可以带孩子多经历些困难,但不用阻止孩子经历后发泄情绪,当孩子发泄情绪的时候还可以教孩子正确发泄情绪的方法。

比如和家人沟通、跑步、做自己喜欢且健康的事等等,避免以后他只用吸烟、喝酒、游戏等不良形式发泄。总言而之,允许孩子有消极情绪的同时,我们也学会应对孩子的消极情绪,以教会孩子成人后自己正确地应对自己的消极情绪。

此外对于如何培养男孩高情商,作者还在本书的最后一章给出七条极富创意的建议,比如帮助男孩发展情感词汇,提供安全场所来释放精力,展示男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等等。

教育,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改变意识上的事。不是先改变孩子的意识,是先改变我们的意识。时代在变迁,科学家、心理学家对人类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我们不要再理所当然地像之前一样去教育孩子,像父母教育我们一样去教育孩子。

先不说《培养高情商男孩》其中提的建议多么实用,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男孩情绪也需要我们关注,目前来说这就是对培养高情商男孩就是最大的帮助!

我是奶果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