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把玩具收拾好,孩子很不高兴;
让孩子别再敲桌子,他充耳不闻,越敲越起劲儿……
让孩子听我们说句话,好像只有最近流行的那句网络语能解释咱的心情:
我太难了!
特别在今天的数字世界里,让孩子聆听似乎成了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
因为我们要和电视、手机、iPad、游戏机等等特别吸引人的电子产品竞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然而这还不是孩子不爱听大人指示的唯一原因,孩子们还倾向于“选择性地听”。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说的话怎么能“被选择”上呢?
有幸的是,爸爸妈妈只要对自己的指导方式做一些简单的更改,就能大大提高孩子的聆听率,尤其是在你第一次说出指令的时候。
一、摆脱干扰
如果孩子正在看动画片、正在玩游戏、正在吃冰淇淋……那爸爸妈妈无论说得多大声、重复多少遍,你的指示都不太可能有效。
所以提出请求或给出指示之前,请尽量摆脱所有干扰。
比如让孩子“先放下手机”、“暂停游戏一分钟,妈妈要跟你说句话”。
这时候可能有家长要说了:
“先放下手机?这第一步他就不听啊!”
确实有可能。
如果孩子难以暂停玩耍,那我们就需要先处理眼前这件事。
比如蹲下来看着他再重复一遍;告诉他暂停一分钟,否则妈妈会把手机拿走。
总之,等孩子真的把注意力转到了妈妈这里,和妈妈建立起了眼神交流,再说出你的指示或请求。
二、告诉,而不是提问
有些爸爸妈妈在发出指示的时候,总爱这样说:
你能不能好好收拾一下玩具?
你不知道蜡笔应该放哪里吗?
不论是对孩子提出疑问,还是对孩子提出反问,都不是发出指示的好方式。因为这些疑问或反问,很容易激起对方的叛逆之心。
“你能不能好好收拾?”
一个即便只有一点点叛逆的孩子,都可能在心里说:
“不能”!
所以,不如正面地好好说:
请你收拾一下玩具。
为了不让孩子觉得指令太突然而不好接受,还可以尽量提前几分钟,给孩子一个“预警”时间。比如:
再玩5分钟,然后把玩具收起来。
还可以设置一个计时器,让孩子真实地了解“5分钟”有多久。
在那五分钟过去之后,说:
“现在该停止玩耍了,收拾玩具吧。”
这是一种坚定又尊重的方式,可以给孩子时间来准备转换活动。
三、一次只说一件事
年幼的孩子,以及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不能一次对多个事件做出反应。
比如你跟孩子说:
“把你的小背包拿开,把袜子捡起来,把你的脏衣服放到脏衣篮里”。
对大人来说好像很容易,但孩子错过一两个步骤简直太正常了。
所以更好的方法是,一次只说一件事,等孩子完成第一个任务,再给出新的指示。
等孩子大一些,可以一次处理好几个指示了,他们也应该有能力按照清单进行工作。
这时为了防止遗漏,与其不停唠叨,不如一次性给孩子一张琐事清单,请孩子完成清单上每个任务。
四、确保他真的听懂了
有时候妈妈说了要求,孩子也说“好”,但其实他只是顺口答应,根本没听见,或没听明白妈妈的要求。
所以爸爸妈妈发出指示后,可以请孩子重复一次。比如问问孩子:
宝宝来说说,你一会儿要做什么呀?
五、加强积极行为
如果孩子听从了指示时,产生了积极的后果,他的良好行为也会增强。
比如孩子打扫了房间,爸爸妈妈可能通常会赞美孩子:
“房间打扫得真干净”。
但如果你的赞美是:
“妈妈一叫你打扫房间,你立刻就动手开始,妈妈特别喜欢你这一点。”
那么孩子的遵从行为可能会越来越出色。
当然,上面提到的这些发出指令的方法,可能不符合你平时说话的习惯,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
但如果真想平和地给孩子提出要求,希望规范孩子行为的同时,家庭氛围也总是其乐融融,而不总是“战争与和平”,那么练习改变与孩子说话的方式,从长远来看一定是值得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习惯于用更有效的方式提出要求。
而且,“说一次就听”,也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做的最好的准备之一。毕竟,他未来要完成的论文、报告、提案、计划书等工作,他的教授、同事、老板、合作伙伴等人,也不太可能提醒他10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4VpxG8BUMKGWtVOmAg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