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通常为啥犯错?
不知道大人对她有什么期望;
孩子知道,但无法控制自己;
孩子确实知道,但他不在乎。
所有的孩子,都有“行为不端”的时候,制止、纠正孩子不合适的行为,也是我们教育中很重要的事。
但这只是我们作为父母的一半使命,另一半使命是,帮助孩子将我们的指导、规则内化,从而变得“自律”。
对孩子而言,最有效的“纪律”始终是积极、爱心、温柔的指导。
如果这几点做得好,育儿这件事,以及父母自己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平和,不会让家里时不时就发生“暴风雨”了。
再说,平和的父母,养育一个行为举止得当的孩子,确实也更加有效。
为什么这样说呢?
通常孩子之所以会做出不良的行为、犯错,有三种可能的解释:
•孩子不知道大人对她有什么期望
•孩子知道这样不对,但无法控制自己
•孩子确实知道这样不对,但他不在乎。
如果是第一种,那很好办,爸爸妈妈只要耐心地告知孩子,或是再做做示范,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就能知道什么行为是可取的,什么行为是不可取的。
比较让人沮丧的是第二种:
孩子知道这样不对,但无法控制自己
妈妈说了一万次了,孩子啥道理都懂,为啥就是做不到?
这是因为,“端正态度”只是第一步,距离“指导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什么样的态度“,并不一定就能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所谓“道理我都懂,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就比如每位烟民其实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事实上并不会少抽一支。对抽烟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他们抽烟的“行为”。
就比如每位想减肥的人都知道“保持正常体重更健康”,但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少吃一口,也没有多跑步一公里,对减肥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他们锻炼、饮食的“行为”。
只是大人们不像孩子,没人管着我们,我们就很难发现自己也有很多“不良行为”。
但孩子不一样,时刻被爸妈盯着呢。
要是“屡教不改”,爸妈不耐烦了,忍不住用家长的威力去打压孩子——例如下面这些: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你耳朵长着是出气的吗?
我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听?
这不仅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让孩子产生逃避反应——妈妈一对我说话,我就烦,我会立刻神游天外心不在焉,进入“死机”状态,哪怕我知道你是为我好。
这时候,父母的积极、爱心、温柔的指导就显得很重要了。
积极地寻找更有效的指导方法,使用积极正面的教育法,而不是随意惩罚,也不是消极的认为“怎么教都没用”。
我们可以怎么教?
1、具体一些,特别一些
越笼统的态度,越不能指导行为,但越特定的态度,越能准确的预测行为。比如说:
问大家对于环保是什么态度,并不能准确地知道大家会不会乱扔垃。
但如果有针对性地了解大家对乱扔垃圾的态度,相对能更准确的知道大家之后会不会乱扔垃圾。
对大人都是如此,教小孩子的道理就更需要特定、具体、有针对性了。
比如问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总欺负小朋友,会怎么样?”
这就太笼统了。
不如说:
“你刚才打了琪琪,你觉得琪琪会怎么样?”
2、耐心一些,多重复几次
态度和行为之间的间隔时间越短,指导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这就是为啥爸妈老抱怨孩子只“改得了一时”,明明刚刚才说过的规则、道理,孩子却只能短暂地遵守一会儿,转个身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有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无论爸爸妈妈是打屁股、大喊大叫,还是用正常的声音说话,一个小孩在同一天内,有80%的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哪怕只在短短几小时内,也有50%的可能性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样看来,小孩子重复犯错很正常。所以从长远来看:重复规则,而不是大喊大叫,才是更好,更有效果的策略。
3、提升内在自我觉知
内在自我意识(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高的人,倾向于关注和探明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情感、意识等,他们也更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所以他们内心相信什么,行为也会表现出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行一致”。
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内在自我意识”呢。
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一些比较重要的规则、道德标准的时候,不妨试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站在镜子前。
心理学家Danniel Batson和他的同事发现,镜子确实能够让人的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站在镜子前面,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觉知,这种自我觉知,能够加强我们言行之间的一致性。
4、态度的强度提升一些
这个很好理解——强烈的态度,更容易决定人的行为。
态度怎么才会强烈起来?
越了解,态度越强烈。
简单来说,我们对一件事越了解,相关知识越多,态度也会越强烈。
所以,如果爸爸妈妈给孩子定规则的时候,不妨也告诉孩子简单的原因。
虽然不必给孩子归于详细地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如果孩子明白规则有简单的原因,他会意识到规则不是随便定的,更有可能遵守。
5、“可接近性”高一些
啥叫“可接近性”?也就是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
一般来说,来自“直接经验”(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也比较大,就是因为这类态度的可接近性大。
对孩子来说,“直接经验”太重要了。
比如,有时候孩子遇到了问题:水洒了、和小伙伴发展冲突了、心爱的玩具坏了……因为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当下的情况,于是只能尖叫、大哭。
如果爸爸妈妈只是口头安慰“没事没事”、“下次小心”,孩子还不不会明白应该如何“小心”。
所以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学习、练习更多的处理问题的办法。
哪怕多数事情,都是爸爸妈妈帮孩子代劳要省事得多。但重要的是让幼小的孩子在没有大人干预的情况下,练习并取得成功。
无论是穿鞋、吃饭、还是收拾玩具、甚至是处理冲突、自我安慰。
只有亲身参与、经历获得知识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孩子以后的行为方式。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需要自省一下了——说了一万次,孩子就是做不到,全是孩子的错吗?
以上几点,我们是否也有做的不好、不够的地方?
孩子确实知道这样不对,但他不在乎。
如果孩子确实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也知道爸妈不希望自己这样做,但他根本不在乎,也完全不想控制自己,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的“不当行为”,是一个更大问题的征兆——这已经不是行为问题,而是关系问题。
《心理学导论》这本心理学教科书里,写了一条育儿宝典:教育孩子的核心问题,就是亲子关系。
有研究表明,当我们能够和孩子共情的时候,孩子们更愿意接受我们的指导,并且抵制诱惑。这不正是学习关怀和责任的过程吗?
换句话说,即便孩子难免淘气,但孩子其实会自然地想取悦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高兴,于是孩子会尝试按照爸爸妈妈教导他们的方式行事。
平和的父母,正是用爱和联系,来保证孩子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如果孩子已经完全不关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让爸爸妈妈不高兴,那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提醒——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加强了。
孩子们当然需要父母的指导,但是如果亲子关系不够牢固,是不足以支持你的指导的——我都不爱你,不在乎你,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因此,我们的主要重点应该放在修复关系上。
如何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呢?积极的亲子关系包括:
1、相互尊重
父母不仅尽量不打、不藐视孩子,同时也不会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包办代替。
因为剥夺孩子的学习、负责的机会,同样阻碍孩子独立和自尊的发展。
2、分享快乐
每天都和孩子做些双方都快乐的事情。
3、爱
孩子不会理所当然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所以,用语言、行动进行交流很重要。
4、鼓励
不仅鼓励孩子的成功,也鼓励孩子在努力、进步的过程。经常得到鼓励的孩子更自信。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有效沟通。
每个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做到“有效”沟通,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不能作假的。
允许孩子跟自己的想法不同,允许孩子自由地把想法表达出来,才是父母和孩子坦诚交流的关键。
如果认定孩子的某些想法就是“坏的”,那等于是否认了孩子生活经历中真实的一部分。
更好的做法是,让孩子明白:
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否则,阻碍孩子的想法,往往成了阻碍爸妈和孩子交流的“罪魁祸首”!
举个例子:
儿子:琪琪不跟我玩了,幼儿园里没人喜欢我!
爸爸:琪琪不跟你玩,你再找别的小孩子玩就行了嘛!
儿子:我找了,没人喜欢我。
爸爸:怎么会呢,大家都喜欢你的。
儿子:不,他们不喜欢,我知道的。
爸爸:(大声)不会的,人家喜欢你的!
儿子:不喜欢!
爸爸:喜欢的!你真的烦死人了!
爸爸与孩子争执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
孩子“觉得”自己不受欢迎。
如果爸爸能鼓励孩子说出“为什么你觉得小朋友不喜欢你呢?”会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比如,爸爸可以问问儿子:
你真觉得大家不喜欢你吗?你在幼儿园是不是不开心?
如果爸爸这样问了,孩子有了被理解的机会,才更有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愿望。
第二、正确使用关于“我”的信息
儿童心理学家Thomas Gordon,建议父母应该多将关于“我”的信息传递给孩子,而不是只传递“你”的信息。
举个例子:
妈妈想休息一下,但孩子很吵闹。这时候很多家长会用关于“你”的信息作出反应:
你给我出去玩!
你别吵人家休息!
你是不是就爱惹人生气?
真是把你宠坏了!
而关于“我”的信息如何表达呢?
“妈妈好累,你弄这么大声音,妈妈很难受,妈妈没法休息了”
这样不仅清楚地表明妈妈反对某种行为、还告知了孩子行为的后果以及家长的感觉。
一个传递“我”的信息的模板:
当你(指出孩子的行为)的时候;
我觉得(说出自己的感受);
因为(指出孩子行为的后果)。
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在爱孩子的基础上,还能利用好这些促进亲子关系的建议,那我们的教育无疑会变得更加有效。
所以我们才说,最有效的“纪律”始终是积极,爱心,温柔的指导。
如果对孩子过于严格,爸妈无论何时何地都板着一张严肃的脸,最大的鼓励和表扬不过是:“千万别骄傲哦”!
那么孩子会如何对待父母呢?
他们学会服从,但是他们不学会为自己思考。
苛刻的限制可能会暂时有效地控制孩子的行为,但孩子也不需要学会自律了。
更可悲的是,孩子会对取悦父母失去信心和兴趣——因为父母太难取悦了,不论我怎么做,他们也不会高兴。
如果对孩子过于纵容,从不给孩子设定任何规则、限制,那孩子也不会发展出承受挫折感或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无法忍受一点点失望和悲伤,无法承担有挑战的任务,从不发展自律,无法实现目标,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
这就是被“宠坏”的孩子。
因此,归根结底,积极,爱心,温柔的指导,一个也不能少。
爱,更是我们与孩子们唯一的关系。
孩子会渐渐长大,如果惩罚和恐惧会起作用,那也只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起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爱会成为一种更有效、强大的动机,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能做得好一些、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