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村”--它山堰村(宁波海曙区鄞江镇)

2020-05-05     宁波记忆

它山堰村是“四明首镇”鄞江文明示范线的第二站,位于鄞江镇的中心,北临光溪,南靠鄞江,四面环水,地理位置独特,原称“水中村”,村西端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山堰,故名。村民主姓朱、刘、葛、夏,村中有众多的古建筑,如郎官第古建筑群、上如松古建筑群、养正堂、朱氏宗祠、瑞庆弄民居、广福泰米店旧址、伟泰轧米厂旧址、正新门民居、大夫第门屋、蜜岩应氏二三房民居等等,除了“文保”建筑外,还有十八个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鄞江镇最为著名的古桥--鄞江桥也位于它山堰村与悬慈村之间,遗憾的是鄞江古桥已在1979年被拆除,现已重建。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鄞江庙会,在一年中有三个庙会,即“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其中以“十月十”场面最为盛大;它山堰村的养正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走书的传承基地”。

鄞江•文明从水源走来

它山堰村,北临光溪,南靠鄞江,四面环水,地理位置独特,原称“水中村”。

“它山堰村欢迎您”•文明示范线

樟溪在此一分为二,左侧为光溪,右侧为鄞江。

它山堰的分水龙舌

它山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堰村,它山与庙前山两山之间,它山堰始建于唐大和七年(833)鄮县县令王元暐主持建造,是全国四大古水利工程(郑国渠、灵渠、都江堰)之一,至今仍然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

它山堰渠首枢纽由拦河堰、回沙闸、官池塘和洪水湾塘等组成,是具有蓄水、溢洪、引水灌溉、冲砂、通航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堰上之水,旱时七分入河,三分入江,涝时七分入江,三分入河。这是高潮位时它山堰两边的水位,鄞江(右)应该是属于海水,它山堰使淡水、海水在此相见不相接。

回沙闸,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它山堰上游,始建于宋代,为防内港淤积而建,三孔。今存石柱四根,西首第三根石柱刻“测水尺”三字,第三根石柱刻有“回沙闸”三字。

“它山遗德庙”始建于宋,现为清至现代,为纪念王元暐的功德而建,南宋乾道四年(1168),敕赐庙号为“它山遗德庙”,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三开间,祀庙神王元暐及功臣“十兄弟”。


重建鄞江桥碑记


刻于民国22年的“贺秘监画像”(唐朝著名诗人“四明狂客”贺知章)

庙外的“片石留香”碑亭,亭中石碑为清嘉庆十一年所立,碑上镌刻着王元暐的不朽功德。


洪水湾塘遗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鄞江镇东首,外泄江潮,内攻塘,为阻隔江河之控制性工程,宋淳祐三年(1243)秋在此筑堤,宝祐三年(1255),知府吴潜就其地置三坝,一濒江、一濒河、一介其中,后中、外二坝垫于江中,只存濒河一坝,即洪水湾塘。

洪水湾塘遗址,此塘于1988年在其东侧段改塘为闸,建成洪水湾排洪闸,以提高排洪能力。

现仅存西侧石塘遗迹约180余米,均由条石砌筑,上覆石板而成。

鄞江廊桥,位于它山堰村与悬慈村之间,其前身称“大德桥”,始建于唐代,于北宋时期改建石墩木结构廊桥,并更名为鄞江桥,是浙江省第一座木结构风雨廊桥。

重建的鄞江廊桥

鄞江美景

鄞江美景

养正堂,又名绍文堂、朱氏宗祠,曾办过养正小学堂,故名养正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养正堂的马头墙

养正堂,现存建筑,前进民国,后殿清代。

主体坐南朝北,中轴线上:由门楼、前进、东西厢、后殿等组成的四合院,

现在是“宁波走书传承基地”,村民正在听“宁波走书”(这张拍于2015年)。

上如松古建筑群,为清末民国初期建筑,前后共三进院落,区级文物保护点。

上如松古建筑群

第一进由石库门、门屋、正厅及厢房四部分组成,石库门位于南墙东侧。

第一进门屋,位于院落东侧,正厅面阔五间一弄,厢房位于天井西侧,面阔两间一弄;第二、三进院落结构与上基本相似。

第二、三进外墙

陈季房

“水中村”--它山堰村(宁波海曙区鄞江镇)

“陈季房已墙”

“大夫第”(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清,坐北朝南,临街,主体单开间。

“大夫第”(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大夫第”(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郎官第古建筑群,主体坐北朝南,以正门所在巷道为轴心,共分东、西、北三跨院落。西跨院位于轴线西侧,共五进院落;北跨院位东北侧,原为四进院,现一进已重建;东跨院结构与西跨院相类似,共五进院。

郎官第古建筑群,又称下如松,该建筑于清末民国初期陆续建成,区级文物保护点。

这个应该属于西跨院,共五进院落。

西跨院第一、二进


西跨院第二、三进

西跨院第四进

这个院落应该是属于北跨院

北跨院第一进


围墙正中有一“福”字

东跨院





广福泰米店旧址(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清末民初,坐南朝北,临街,店主姓周。

小如松民居(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进,合院式结构。

下明堂(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坐北朝南,青砖斗墙。

朱氏宗祠(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清,坐北朝南,合院式结构。

蜜岩应氏二三房民居(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清至民国,坐西朝东,合院式结构。

“水中村”--它山堰村(宁波海曙区鄞江镇)

蜜岩应氏二三房民居(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夏家弄民居(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清,青砖斗墙。

生生墙门(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生生墙门(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清,合院式,前后两进。



伟泰轧米厂旧址(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清末民初,坐西朝东,葛氏二代股董,家族米厂。


正新门民居(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清。

正新门民居

贵和弄3~7号民居(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清-民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t106XEBnkjnB-0zZUm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