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青云村(奉化萧王庙街道)

2020-01-22     宁波记忆

青云村,属宁波市奉化萧王庙街道,离滕头村不到5公里,溪口10公里, 前临门前河,后倚剡江,全村以孙、杨、戴三姓为主,其中孙姓村民约占总人口的80%,孙氏始祖自唐时择居泉溪之东,至宋代时形成村落,是一个具有千年的古村, 青云旧称孙家,因村中曾有“联步青云坊”,于上世纪50年代正式定名为“青云村”,自明代孙胜起,书香缭绕,英才辈出,曾涌现出尚书、大元帅、进士、举人等人才500多名。先后获得宁波市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浙江省“乡村记忆示范基地”等,村中有数量众多的清末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且多数保存完整。

宁波历史文化名村--青云村

青云村


青云村


青云村

“联步青云坊”石柱,青云村因“联步青云坊”得名,据《泉溪孙氏宗谱》:明弘治十八年,村人孙胜进士登第,官至刑部主事;弘治二十五年受皇帝赐封,在村中修建了一座“联步青云坊。

孙氏宗祠: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中叶,至1930年,由曾任原孙中山时期东北新军司令、民国时期任津浦铁路总办、沪杭甬铁路局局长等职的孙鹤皋出资扩建,分内外二进。外进入宗祠大门,顶部书有“源远流长”,大门两侧对联书有“南坐同山荫望族,西来剡水育精英”,并建有西式二楼两幢。

东楼为藏书楼,西楼为议事厅,两侧有小花园。

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戏台

戏台下有一水池--文澜泉,这在其他宗祠内很少见。

在文澜泉里能看到宗祠前面仙袖山的倒影。



杜月笙题词的“泰庐”石碑。

“孙鹤皋旧居”,现为青云村史馆。


该民宅为民国时期典型风格建筑,房主人孙鹤皋(1888-1970),萧王庙人,早年追随孙中山,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事、津浦铁路局局长、铁道部参事等职。

“孙鹤皋旧居”:建于民国时期,坐北朝南,双坡洋瓦屋面,面阔三开间,明间为厅,次间为房室,次间砌有壁炉,前有庭园,周砌围墙,大门开于东南角,进大门有隔墙,西侧有便门通外。

天孙阁藏书楼的藏书箱

“景兴阊门”(善居室阊门):教授之家,航天专家孙惠君、航空专家孙礼鹏。建于清代晚期,前后二进,坐北朝南,前进曾开店,面阔四间二弄,后进为民居。

“善居室”

“景兴阊门”(善居室阊门)


“汤房”:清中期建筑,蒋介石娘舅孙琴风曾在此居住,蒋介石父亲的第二房妻子取自青云孙家,孙氏虽非蒋介石亲母,但蒋介石对于孙氏舅父母感情很深。

“汤房”:坐北朝南,三合院式,前后天井,正屋面阔三间,前天井施照壁。


青云民国风

“汤房”影壁上精美的砖雕


窗门的木雕


仁一房

仁一房,孙从周故居,是清宣统年间最后一批拔贡生,后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官青阊门”

“官青阊门”: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三合院式,大门红石槛框,额饰堆塑三窗,正屋面阔五间一弄。


海定公园

仁德巷阊门:民国建筑,单进二层楼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一弄,观音兜山墙,门楼仿楼阁式,红石槛框,雕刻丰富。

仁德巷阊门

“德星聚阊门”:晚清建筑,坐西朝东,三合院式,天井狭长,设头门和二门,头门红石槛框,书额“德星聚”。

二门

二门的对联:“克俭克勤绵世泽,课耕课读振家声”。

正屋二层,面阔五间一弄,明间为敞堂。

堂内张贴许多“捷报”。

三茂房:面阔四间一弄,该房为书香门第,族人多就读于高等学府,授教行医,敞堂内悬挂匾额“教泽永存”。

“教泽永存”,上款为“雨田先生,一生尽粹教育,桃李盈门功垂梓里”,下款为浙江省教育厅长的李季谷谨题。“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吉旦”。


三茂阊门:清晚期建筑,坐北朝南,占地1085平方米,前后三进,左右设厢房,门楼红石槛框。

第一进为前厅,两层,面阔三开间。

第二进为后堂,两层,七开间,第三进为偏屋,四间。



圣芝洋房:由孙圣芝(曾在上海开办银行)建于民国时期,正屋面阔三间,偏屋一间,正偏屋楼屋有廊相通,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



“当店阊门”

“当店阊门”

“当店阊门”

孙锵旧居(东初阊门),正门门框用浅绛色梅园石构筑,门楣上用石灰泥塑有“玉树流芳”四个楷体大字。

:孙锵 (1856~1932),谱名礼锵,字仲鸣,字玉仙,光绪二十年(1894)探花,官至同知,后为金华县教授,一生好收藏书籍,有藏书楼名“好古山房”。


左:李白一斗书,百篇。右:鹤与琴,共一船。

彩绘

廊檐柱采用双柱拼合形式,意含一奶同胞之意,在宁波比较少见。

青云村沿河路9号老宅

门楼上的精美砖雕

门楼上的精美砖雕


一堵墙上的彩绘与诗。


后阊门8号民居:建于清代晚期,南北对称建造,单檐两层,面阔三间一弄,硬山,小青瓦屋面,石板道地。

仁为美阊门:清晚期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一字,天井狭长,正屋两层,面阔四间一弄。门楼设于东围墙,仿楼阁式,额堆塑五窗,中窗阳刻楷书“仁为美”三字,左右分别雕饰梅兰竹菊。

永昌桥:始建于元代至元甲申(1284年),重建于清代嘉庆丁卯(1807年)。

一面刻“泉东永镇”,另一面刻“永昌桥”。

石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ob73m8B3uTiws8KgW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