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是世界问候日,你问候了亲朋好友吗?
联合国曾经发行过一套“世界问候日”邮票,希望人们借助信件传递友爱,给每个人都带去一片好心情。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问候方式,澳洲毛利人喜欢互相碰鼻子,日本人会相互鞠躬,法国人和荷兰人会互亲脸颊行贴面礼(戳链接复习荷兰人贴面礼),我们中国人则习惯问一句:
您吃了吗?
如果带着孩子,免不了让孩子开口给别人打招呼。
有些宝爸宝妈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孩子三岁前很听话,让TA打招呼就打招呼,而到了四五岁,反而变得害羞起来,不愿意叫人?
当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宝爸宝妈会很着急。
一方面认为孩子没有礼貌,特别丢人;另一方面自己的权威公然被挑战,孩子不听话让自己很没面子。
更有父母会想得特别严重,觉得孩子社交能力差、对别人不尊重,以后进入社会要吃大亏。
其实孩子不问候别人并没有那么严重,与其把精力花在批评孩子身上,不如多探究孩子不愿打招呼的原因。
三岁前的孩子还不太懂得“自我”这个概念,会盲从父母的指令,也就是俗称的“听话”。
孩子到三岁以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喜好,在行为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不想总是照着父母的话做,叛逆期来得早的孩子,两岁时就喜欢对大人说“不”。(戳链接了解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所以孩子不与人打招呼原因有4点:
1、孩子有自己的想法,ta不喜欢或者不认识这个人,所以不愿意打招呼。
2、孩子本来想打招呼,但是出于叛逆心理,父母一让ta打招呼,ta反而就不想打招呼了。
3、孩子不想照着大人说的做,想“不走寻常路”,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4、孩子认为打招呼这个事,可以但是没必要。没必要的事就不值得做。
一些成年人,刚和孩子见面就对孩子又搂又抱又亲,还说着“威胁性”语言:
不叫叔叔/阿姨我就不放开你。
我们设想一下,以你现在的身材,遇到一个比你大几倍的肌肉壮汉,刚见面就把你提起来,也不管你舒不舒服,就逼着你和他亲热,还要你热情地叫叔叔阿姨,你难不难受?
尤其这个肌肉壮汉,你对他根本不熟悉。
在这种情况下,不打招呼都算是有礼貌的,难道你想亲耳听到孩子说:
我不是不想叫人,而是单纯地讨厌你这个人。
孩子认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不是所谓的不懂礼貌。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给孩子贴标签,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ta “没礼貌”“不尊重人”“没规矩”,越是给孩子贴标签,孩子以后越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不想和别人打招呼,面对陌生人时,也会越来越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的记性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好,并不是见过一次的人,ta以后就会一直记得。
奶粉们,你们还会记得你们两岁时抱过你们的叔叔阿姨和大爷吗?
所以让孩子给别人打招呼前,先郑重地介绍双方,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孩子。
用孩子接受的方式
父母可以让孩子选择打招呼的方式,“你好”“阿姨好”“嗨”,甚至一个简单的挥手、微笑,都是打招呼的方式,我们没必要逼迫孩子用特定的方式打招呼。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些孩子之间会有自己一套打招呼的方式。
比如奶叔家的小侄子就喜欢和小伙伴们互相喊“Hey, Bro”(嘿,兄弟)。
当孩子鼓起勇气叫了一声“阿姨好”,尽管可能声音很小,但千万不要讥讽孩子,说ta是蚊子声音、让ta再大点声,而是要表扬ta,说“真棒”“真有礼貌 ”“真厉害”。
这样孩子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时,会越来越有信心,也会越来越主动。
父母身边的邻居、朋友、同事,对孩子来说,其实还是陌生人。
对陌生人打招呼,真的已经花费了他们很多勇气。
如果家长想拥有一个嘴甜的孩子,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每天对陌生人打招呼,比如街边的清洁工、超市的收银员等等。
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那就不要强逼孩子去打招呼。
我们生活在一个重礼数的氛围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礼貌、讨人喜欢,但有时孩子的感受比礼数周全更重要。
奶粉们,你们是个嘴甜的社交达人,还是“社交恐惧症患者”?
留言告诉奶叔吧!
虽然让我们问候陌生人有点难度,但奶叔希望在今天这个日子,大家能抽空问候一下自己的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