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有个人在信上误写了“举烛”二字,却被燕国相国理解为要选拔人才

2021-04-18   天天文言文

原标题:楚国有个人在信上误写了“举烛”二字,却被燕国相国理解为要选拔人才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注释

  1. 郢(yǐng):古地名,楚国国都,在今湖北江陵。
  2. 遗:送给。
  3. 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为百官之长。
  4. 夜书:晚上写信。
  5. 过书:错误地写。
  6. 说:同“悦”,高兴。
  7. 尚:推崇,崇尚。
  8. 白:禀告。

译文

楚国的都城郢有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相国,他在夜晚写信,烛光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侍从说:“举烛。”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了“举烛”两个字。举烛,并不是这封信的本意。

燕国的相国收到这封信十分高兴,说:“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来加以任用。”燕国的相国把这个意思禀告给了自己的国君,国君听了非常高兴并予以施行,国家因此得到了治理。治理是治理好了,但是举烛并不是信中的本意。

文言知识

说“尚”:“尚”是个多义字。

  • 本义指“尊崇、注重”,如“尚武”、“尚贤”。上文“尚明”中的“尚”就是这个意思。
  • 指“还”,副词。如“尚小”、“尚不可知”。
  • 指“社会上共同遵从的风俗、习惯等”。如“风尚”、“时尚”。
  • 古时“尚”同“上”,《尚书》意思即上古之书。
  • 古时“尚”指“给帝王管理事物”。如“尚书(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尚食(掌管帝王膳食)”、“尚衣(掌管帝王衣服)”。

出处

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人物介绍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后人收集整理其著作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启发与借鉴

燕国的相国读信时望文生义,虽然使燕国得到了治理,却误解了“举烛”之意。作者讽刺了当时学者解释前贤遗言时,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

这个典故也演化出成语“郢书燕说”,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本文完)

每天一篇文言文,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敬请关注“天天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