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名校毕业的同学和家长,在初到汉艺资讯的时候,会先把自己的勋章亮出来。
“我是央美毕业的。”
“我考清美的时候专业课前一百。”
“我家小孩大学成绩特别好,年年都拿奖学金。”
在亮出底牌之后还会加一句,这个水平考国外名校肯定没问题吧?作品集再润润是不是就能申请免学费了呀?
无可厚非,优异的本科背景确实能在我们申请艺术留学时作为很强的一个加分项,成为履历上夺目的一笔。但对比双非院校的同学来说,真的还具有优势吗?还具有多少优势?
国内外对于什么是好的“艺术生”定义不一样。
国内的艺术生,最低的要求都是起码得会画画。但对于国外来说,绘画功底可以查,甚至可以没有。
不得不说,其实在国内不管是高考还是读研,都比艺术留学要难的多。至少国外院校不需考政治,也很少把中外艺术史和艺术概论放到卷子上考。这其实就能节省很多时间,让同学们更专心的准备语言和作品集的制作。
再说到作品集,国内考研和海外院校对于作品集也是有着许多差别的。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反复强调过的一点,国内院校看重结果,国外院校注重过程。
单这一点就影响着作品集的很多个方面,比如在思路方面,已经在国内读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都非常注重最终的效果图和呈现效果,而在过程的细节部分却没有太高的追求。
汉艺国际作品集创作流程(交互设计)
而国外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视,我们也已经多次提及,尤其是对于设计方法的掌握,绝对是想要申请海外院校的入门知识。
这一点也严重影响到了国内艺术生普遍在准备作品集时经常会遇到的思维转化的问题,习惯了收到任务书再进行创作的思维习惯,一下面对“你自己想做什么,喜欢什么就做什么”的超高自由度要求不免都会先一脸懵逼。
举个例子,在国内老师会说这学期的期末作业是设计一个桌子,然而海外院校会开一个Workshop或者Studio,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个主题该如何进行反三和产出,最终希望同学们能有各自不同精彩的桌子。
比如汉艺成功申请RISD、SAIC、SCAD的L同学,她选择的主题是好奇心,随后即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作品的创作。
汉艺17届 L同学获RISD、SAIC、SCAD等校 服装设计 MA offer
汉艺17届 L同学获RISD、SAIC、SCAD等校 服装设计 MA offer
当然国内外的差异不仅如此,习惯了国内思路的同学如果不提前转换思维模式,还是很难达到海外院校的标准的。
总结来说就是,海外院校和国内院校想要的东西不一样,大家自然也不能再用对付国内考试的那一套,去迎战艺术留学。
除了国内外院校的差别,让各位名校学子引以为傲的考上名校和专业课成绩,其实都是在国内考本科时候的优势。
各位同学在之前所参加的艺考,考试内容都是围绕着绘画,但是绘画已经不再是报考海外艺术类院校的王牌,也不再是考核重点。
海外院校对于作品集的考察因素只多不少,以大家申请最多的设计类专业为例,从一开始的选题就已经成为考察内容了。
海外院校会从选题观察申请者对世间万物的灵敏程度;从调研观察同学们思维发散的能力,以及通过调研能力审核大家对于艺术设计的态度;从设计过程中考官可以了解到学生解决问题,找寻答案的能力等等。
汉艺国际18届学员Y同学,在设计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材料实验,成功斩获皇艺、帕森斯等名校offer。
汉艺18届学员 Y同学获皇艺、帕森斯、南安普顿 面料设计 MA offer
而仅仅在作品集形式部分的考核,便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多元的创作能力以及形式,绝对不会仅仅局限于绘画。仅在调研方面,你需要掌握的创作形式便有创意拼贴、创意摄影、装置、手绘……
所以同学们要清楚的是,当年考大学的时候绘画功底可能是优势,但申请海外院校时或许只能算作一个小小的加分项,已经不足以能够保全大局。
很多在汉艺学习的同学都会反映,在汉艺做作品集的时候和在学校做作业的时候有很大的区别。因为汉艺是根据海外院校的要求去帮助大家创作,比如前文提到的在学校先找结果,在倒推过程。在汉艺则需要先因后果,这也是国外院校一直使用的设计方式。
单单这一个点,已经能反映出国内外对于艺术创作的不同。何况同学们学了四年国内的课程,突然转向去申请海外院校,一定会面临极大的挑战。
单从课程方面来说,国内相比海外只多不少,比如马哲毛概等等,这些课程非常有用,但是同学们问问自己,自己吸收了多少?在课上认真听了的又有多少?
国内的艺术教育起步晚,大多数课程都来自于日本和英法,虽然在教材上达到了中西合璧,多面发展,但是真正落实到教学上的难度,也并非那么容易解决的。
首先,同学们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习惯了追求结果,考过就能毕业的思想也深深的烙在脑子里。
这导致很多同学都很被动,比如在大学里很多老师的引导都很直接,你下一步该做什么,要做成什么样子都给学生安排妥当,但是不是每个同学都知道我为什么下一步要做这个?为什么要做成这样?
当然这也是汉艺存在的原因之一,汉艺作为大家从国内院校到海外院校的一个过渡,就是让大家提前适应国外的设计方法,和不一样的课程。
比如在国内很少有院校会开设时间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导致很多同学觉得做设计就得熬夜,不秃头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但是谁不知道早睡早起精神好,精神好了才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创作当中去?
当同学们来到汉艺之后就会发现,每一个老师都在强调时间,都会要求大家做详细的时间规划。
汉艺18届建筑学部学员 C同学获普瑞特艺术学院 室内设计 MFA offer
汉艺18届建筑学部学员 C同学获普瑞特艺术学院 室内设计 MFA offer
汉艺18届建筑学部学员 C同学获普瑞特艺术学院 室内设计 MFA offer
汉艺18届建筑学部学员 C同学获普瑞特艺术学院 室内设计 MFA offer
另外海外院校,每年有近一半的课程是在课堂之外各种户外课程中玩儿出来的。因为,不论是学艺术还是学设计,闭门造车都是行不通的。
单从找灵感这一个小点来说,有的学生会选择出去走走,有的同学就会在电脑前抓头发。灵感往往需要外界的刺激,和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而获得,只是从现有的知识库里不断的挖掘,早晚有一天你的大脑也会被挖空。
汉艺的老师们就经常会带着大家出去走走,今年上半年上海校区建筑学部的老师们就带着同学们去参加了上海建筑和室内设计周。全程陪同讲解相关专业知识与设计案例,还让同学们了解到了前沿的设计材料和全球商业设计实践。这无疑是把看展对于作品集创作的益处,放到了最大化。
汉艺上海建筑和室内设计周看展小分队
汉艺上海建筑和室内设计周看展小分队
回到每个同学自身也是,在准备出国留学之前就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去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去探究行业潜在的问题,才能做出符合海外名校要求的作品。
之前所积累的专业水平,对你会有所帮助,但绝对不代表着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因为当你成为留学预备军的那一刻,就已经和所有竞争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申请或创作问题,可头条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