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典型的青岛菜馆?海鲜?烤肉?那怎么带着老婆孩子去吃呢!主食也得安排上啊。
说起群姐面馆,可以说在浮山后名气很大,带起了“手擀面+烧烤+炒菜+散啤”的模式。
浮山后同安路上的大店面太有牌面了,我这次来的是同乐路上的小店儿,更接地气。
晚上6点左右,同乐路整条路上只有这个小屋里满满当当的,其他的饭店穿梭的都是外卖小哥的身影。
居民楼套二房间改造的,浓浓的复古风,一个隔断既是收银台也是酒水饮料小菜展示台,如果不是那几个二维码,真的以为穿越回了十几年前的小饭店。
墙上的菜单倒是与时俱进的装成了灯箱牌,看来点菜还是刚需啊。
这些小挂牌应该算是“历史遗留财产”。
毕竟是想吃一顿舒服的晚饭,没点招牌的芸豆蛤蜊面,炒面安排上。
这份炒面真的是太优秀了,一上桌直接就把我的注意力从烤肉和炒菜强拉过来了。
说起炒面,青岛的扛把子应该是1路总站的老三炒面吧,但是我实在无法爱,我更喜欢这样“五颜六色”的炒面。
洋葱、大头菜、西红柿、肉丝完美的融合到了这盘炒面里。
劲道的面条吸足了酱汁,因为是类似于乌冬面的手擀面,面条没有因为炒制变坨,基本保持了原貌。
在这么典型的青岛菜馆,不点鱿鱼怎么可能,要么烧烤要么炒菜。
当时,我站在硕大的菜单灯箱前犹豫不决,这盘招牌鱿鱼爪从厨房出锅,缓缓从我眼前飘过,半秒决定,就它了!
别看辣椒占了一半的盘子,这可是北方人最爱的黄飞鸿啊~原本已经经过油炸的辣椒和花生米,再和跟着鱿鱼趟一遍热油,这样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嘛。
我最爱的鱿鱼爪,比撸串吃的更爽,尤其喜欢鱿鱼爪最粗的那块儿,嚼劲十足,越嚼越香。前调有嚼劲,后调是酥脆,散啤绝配。
如果外地人来青岛,看到林林总总的烤串菜单,可能会很纠结。青岛人纠结的是:十串?二十串?三十串?肉筋!
只有包着塑料袋的不锈钢盘子,才是青岛烤肉的标配。肉筋一定得趁热吃,再来口扎啤,那化学作用杠杠的。
点菜的时候,影响我思路的还有这一桌子凉菜。辣扇贝、炸刀鱼、辣鸡脖都是现成的,像极了妈妈在厨房里给我留的饭。
最后要了两个五块钱的小凉菜和十块钱的辣鸡脖。其实就这三盘就够两个青岛男人吹一晚上牛皮了。
一小盘辣鸡脖基本是三个烤鸡脖的量,但是切开吃起来更淑女一些。能把鸡脖子当凉菜看得出对自家厨师的最大信心了。
拌腐竹是当天晚上第一个卖光的小菜,销量证明了一切。可我更喜欢拌黄瓜,虽然腌的有点儿过了。
这个绿桶的散啤很快就空了,有位去的晚的大哥和老板抱怨:“卖完了赶紧把桶收起来,白放在这来馋我。”
今天一开始就说了,群姐在浮山后带起了“手擀面+烧烤+炒菜+散啤”模式,这家小蛤蜊面馆在同兴路上,距离群姐差不多有1KM的距离。旁边还有我们之前探过的六九小院。
看起来真的像是有神级大厨的小店,门口是菜单和食材相搭配,更具诱惑性。
既然是面馆就先说面。这碗芸豆蛤蜊面就是我没有在群姐点的的主要原因。
芸豆鸡蛋蛤蜊卤子,这绝对是是青岛家常面的代言人。还记得小时候去海边挖蛤蜊,拿回家姥姥给我下了一碗芸豆蛤蜊面,那叫一个香,到现在我还记得。
手擀面还好吧,感觉不出手工的一些水平。整碗面真的很清淡。
炒面的面相也不错,但是配料和群姐家还是有点儿差距的。
味道如芸豆蛤蜊面,清淡。
招牌脆骨,也就只能靠黄飞鸿升华了。
脆骨比较大,练牙口的时候到了,又是一道下酒好菜,不过与丰满的鱿鱼比起来,肉感没有那么足。
青岛老炸肉是网友在某点评上极力推荐的。但点完菜低头一看,摆在明档位的炸肉半成品,突然有点儿后悔了。
可能是我们探店的时间不对,大约下午1点多了,赶上了厨师要休息了,这盘炸肉真是有点儿差强人意了。
底部铺的炸薯条算是混搭出场吧,有点儿想去试试的鸿恩家的炸鸡翅,据说是鸡翅和薯条堆成山一样。
酉食探店经常不按套路出牌,都点好菜坐下来,看到了这盘松花蛋,瞬间觉得桌子上应该来一盘拌松花蛋。
松花蛋入味的关键全靠浇汁!要了在家里不怎么做的杭椒浇汁儿,味道也是挺足的。
松花蛋堪比和榴莲一样的黑暗料理。还记得我之前安利给你们的台东那家面馆,松花蛋配牛肉炒饭,那味道绝了。
松花蛋在盘子里粗放的摆放着,扑鼻而来的椒香和藏在碗底的辣油香,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不过,再熟练的手法也夹不住这滑嫩的松花蛋,只能用勺子,慢慢品尝...
听说老外已经把松花蛋划为“世界最恶心食品”,真是太没有口福了,看看咱们中国的吃货已经把松花蛋和甜点完美结合了。
今天一口气说了两家店,打字打得口干舌燥,个人比较喜欢小店面的群姐面馆,小蛤蜊面馆也许晚上去会有惊喜,毕竟中午没有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