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虽无识人之明,但是幸得西汉三杰——韩信、萧何和张良的辅佐,最终在垓下之战中一举击败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刘邦用人多依赖于萧何的推荐,他自己并不识才。刘备在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前,虽有关羽、张飞和赵云等勇将辅佐,但转战多年仍无立足之地,直到诸葛亮出任军师之后才得以南下襄樊、夺取西蜀并在汉中称帝,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因此,论及用人之道,虽然二刘也算礼贤下士,但都是天赐英才,而没有达到人尽其才的境界。
唐太宗(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纵观中国历史,知人善任的圣王明主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在贞观时代,人才辈出,君子与小人各得其位,文臣武将都能发挥各自的长处。
唐太宗在《帝范》中说:“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
房玄龄(579-648年)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
唐朝一代名相魏征(580-643 年)
这段话翻译为现代的白话文就是说:“所以圣明的君主任人选官,就好像能工巧匠制作木器一样,直的就用它做车辕,曲的就用它做车轮;长的就用它做栋梁,短的就用它做栱角。无论是曲的、直的、长的、短的,都能根据它的能力派上用场。圣明的君主任用人才,和能工巧匠选用木料同样的道理。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采用他的谋略;如果是比较愚笨的人,就使用他的蛮力;如果是勇敢的人,就使用他的威武;如果是胆小的人就使用他的谨慎;无论是聪明、愚笨、勇敢还是胆小的,都会全面考察来任用他。所以,对于一个良好的工匠来说,没有无用之材;对于一个圣明的君主来说,没有无用的人。对于一个人,不能因为他做了一件坏事,就忘掉他所做过的好事。也不能因为他有一点小的过错,就抹杀掉他的功绩。应该根据不同的政务,分设不同的职能部门来管理,尽量发挥他们所具有的能力。”
唐代古画
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高明的经营者求贤若渴,自然明白“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的道理。用人得当还是失当,是一个国家大治或是动乱的根本原因,也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或是衰落的关键所在。有许多心胸狭隘的经营者只重用听话、顺从的下属,而不喜欢个性比较强而能力大的人才。
唐代古画
前汉《陈汤传》中说:“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瑕者,玉之玷也。人有微过,就如玉有小瑕,不可因其瑕而弃其玉,见其过而忘其功。先贤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无完人,百分之百纯净的事物几乎不存在。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以宽容之心看待别人的错误才能增加自己的容量,这是一个成功的团队经营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