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张姐最近很担心孩子的交友问题,原来孩子上幼儿园后养成了一些好习惯,也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张姐觉得好习惯是老师教育的好,坏习惯是和不好的小伙伴学的。一天放学后,张姐去接孩子,碰巧和孩子的同学家长聊到了一块,两个大人聊得开心,两个孩子也玩得很好。
不过愉快的时间很短暂,孩子的同学看到路边的冰激凌摊吵着要吃一个冰激凌,同学的妈妈无奈只好同意给孩子买了,并且客气的表示可以买两支。张姐赶紧拒绝了,但是张姐家的孩子想吃,孩子以前都乖乖的听话,但是看到同学都可以吃,自己就更想吃了。张姐不想场面难堪就只得同意。分别回家的路上,张姐想着一定不能让孩子继续和这个同学一起玩了,这说不定得学会多少坏习惯呢!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交友问题上是很严谨的,向来古语有云"跟着凤凰走的是俊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们也希望孩子的朋友可以积极的带动自家孩子进步。很多时候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会对孩子的交友行为进行干预。那么家长们归根究底要不要过多的限制孩子们的社交呢?这样的教育引导是否正确呢?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表达尚在可塑的阶段,所以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为担心孩子受到影响,所以更加的在意孩子的社交环境。家长们希望通过限制孩子社交的方式来达到使孩子所处的环境更加积极正面的目的。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不良的行为表达也会作为孩子行为参考的范本。父母们希望对孩子的社交圈进行限定,让孩子学习到更多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们的超强模仿力增加一道辨别的保障。
家长们考虑到孩子从众心理会认为孩子会有意识的追随大多数同伴的行为表达,所以家长们会为孩子挑选好的社交圈子,让孩子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在随大流的同时,好习惯得到培养。
其实,家长们想要限制孩子的社交最归根究底的原因就是考虑到了朋辈影响。朋辈影响指的是朋友、伙伴等周围环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可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朋辈影响在不同的年龄段是不同的。基于观察他人想法能力的发展,孩子在朋辈关系中确定自我形象。
1. 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朋辈影响可以引导孩子更好的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大人来说,换位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孩子来说也同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换位思考的能力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和同伴相处融洽,更快速的适应环境。
2. 教会孩子接纳他人的不同
朋辈影响使得孩子更加懂得包容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孩子们在接纳他人的不同的时候磨炼了自己的个性,这也是孩子逐渐融于团体的一个过程。
3. 引导孩子学会待人处事的技巧
孩子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在团体中待人处事的能力可以让孩子的团体生活更加的顺畅。受到朋辈影响孩子的情商也会有所提升。
4. 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在与朋辈的交往中,情绪的控制能力可以让孩子更加能够与周围人相处融洽。而当孩子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里时,情绪的控制能力通常会较差一些。在与同伴的磨合中,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得到发展。
可见朋辈影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种影响强调的是孩子对环境平衡处理的影响,而并非与单独个体的关联影响。所以肯定朋辈影响并非是赞同父母对孩子的交友行为进行干预和限制。那么家长们应该怎样去正确对待孩子的交友问题呢?
1. 不要用功利的标准作为孩子交友的衡量
家长的功利心态在孩子交友问题上的体现为希望孩子可以和优秀的孩子做朋友,但是在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孩子交友的类型有所不同更加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助于孩子包容心以及平衡关系的组织能力的培养。
2. 不要以偏概全的急于否定孩子的交友类型
家长可以耐心的倾听孩子交友的原因,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适当的提醒同伴的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不要一味的否定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更加多面的看待问题。
3. 鼓励孩子多去接触不同的圈子
父母的干涉妨碍了孩子的个性成长,鼓励孩子去接受不同的社交圈,更加能够使得孩子的能力得到锻炼。集体活动中,孩子逐渐的建立起对自我的认知,不同类型的圈子让孩子的自我认知更加全面。
4. 对孩子的交友困惑给予恰当的指引
当孩子抱怨自己与同伴相处不愉快时,粗暴的让孩子改变或者是指责对方的不对这都是不恰当的。帮助孩子分析情况,如果孩子和这个同伴相处的大多数时间都是不愉快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暂时和这个同伴少接触一下,看看生活会有哪些改变,再来决定今后的相处模式。
朋辈影响对孩子来说影响是很深远的,这也不仅仅是孩子在交朋友,更多的是自身能力水平的不同程度的提升。不限定交友的类型吗,适时地提醒不恰当的行为习惯,引导孩子正确的处理人际交往关系,这些对孩子的交友观都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这远比简单粗暴的干预孩子的交友类型更加有意义。大家对父母是否要干预孩子交友是怎样看待的呢?对于孩子的交友观有怎样的认知呢?欢迎留言分享。
我是奶果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