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火家庭剧《少年派》:妈妈的唠叨越多,对你的爱也越深

2019-08-24     画荻教子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如果有,那一定是为孩子操碎了心的“妈妈们”。



前阵子完结的都市家庭剧《少年派》,自6月开播以来,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

一同登上热搜的,还有剧中被网友大呼“亲妈本妈”的王胜男。

王胜男,一个控制欲和行动力都很强的唠叨老妈,有个正读高中的女儿林妙妙。

她除了对老公严加管控,对女儿更是事无巨细的操心。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能唠叨上半天,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地干涉。


只要看孩子哪里做得不顺眼,接下来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思想教育: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你看你那个坐姿!

你要是有人家一半省心,妈就开心了。

穿衣服实用第一位,穿那么好看有用吗?谁看啊?



当孩子去读寄宿学校后,家里瞬间安静,她又像丢了魂儿似地开始念叨:

妙妙第一次离开家,她一个人能睡着吗?

妙妙在学校干嘛呀,食堂的饭她吃得惯吗?

澡堂洗澡的人多不多呀,千万别给烫着了。



孩子周末放假,王胜男从一大早就开始准备,按下计时器掐着时间买菜做饭。

等孩子一进门,就立即端茶倒水,伺候孩子吃饭,忙得不亦乐乎。

可这种母慈子孝的状态,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晚上的时间,王胜男就会恢复对孩子的各种挑剔:大到写作业、起床吃饭,小到洗手的步骤、被子的叠法等等。

当孩子即将返校,面临和女儿的短暂离别,王胜男又开始对孩子轻声细语、呵护备至。

实力演绎了妈妈们对孩子“不在身边就想,在身边又嫌”的真实状态。


剧中爸爸经典总结,女儿每次一回家,家里都会上演三出戏码:喜相逢、两生厌、惜离别。

只是这两生厌的戏码,来得实在太快。

王胜男式的亲妈,说爱就爱了,说炸也就炸了。



王胜男是唠叨的虎妈,但也的确是全心全意在为孩子付出。

她刀子嘴豆腐心,能轻松搞定老公,却降不住青春叛逆的孩子。

王胜男,让很多孩子,看到了妈妈的样子;也让很多妈妈,看到了自己的样子。


这位典型的中国式妈妈,真是像极了中国千千万万个老母亲:

大小事全方位干涉,不停叨叨叨;

脾气易燃易爆,心情变幻无常;

在家百般挑剔、在外牵肠挂肚。

比如王胜男挑剔女儿刘海的这一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你看你那头发帘厚的,挡着眼睛,你还能看到你的前途吗?”

与孩子相处的种种细节,王胜男的中式老妈都太过于真实。

让人不禁直呼:“这就是我妈本妈啊!”

真是应了那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原来,全世界的妈妈“唠叨”起来,都是一个样:

“我告诉过你,别在屋子里上网!”

“以后这些闲书你都少看!”

“睡睡睡,九点半了还在睡!”

“你在厕所生根了吗?怎么还不出来?”

“好菜好饭,都堵不上你的嘴。”


而听完唠叨的孩子们,简直被妈妈们叨懵了!

“我刚准备翻开书,也没想上网啊……”

“不是你叫我多睡儿吗,怎么又嫌我起得晚?”

“刚洗完手要开门,催这么急干嘛。”

知乎上有个网友,用文字再现了一段妈妈和孩子间的对话:

-今天在学校学到了什么?

-没学什么。

-没学什么?是不是又没有认真听课?

-听了。

-听了怎么还不知道学了什么?

-每天上课都有新内容,有什么好说的?

-学了什么都说不出来,不就等于没学!

这段话里有王胜男式的唠叨,也有听唠叨的孩子的无奈。

或许,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王胜男式的妈妈。




张爱玲曾说,妈妈们都有个通病,只要你说了哪样菜好吃,她们就频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厌烦地埋怨为止。

其实,妈妈们更大的通病是,她们这辈子,对孩子永远不满意和不放心。

王胜男是这个样子,生活中大多的妈妈也是这个样子。

有一个朋友,每次提到她的妈妈,总是一脸苦笑。

她说每次在家里吃饭,妈妈都全程盯着她。

只吃菜不吃肉,要唠叨;米饭吃得少,要唠叨;汤没喝完,要唠叨;把菜里的姜丝挑出来,要唠叨。


有了孩子后,妈妈们总是习惯用“你听我的没错”、“我这是为你好”的态度,“逼迫”孩子去做出她们认为正确的选择。

比如,吃什么饭菜、选什么玩具、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上什么学校,找什么工作……

妈妈们挖空心思地为孩子做出各种安排,却提心吊胆地担忧孩子们的未来。

妈妈都是第一次做妈妈,她们没有任何经验,有的全是她们毫无保留的爱与关心。

妈妈们的每一句唠叨,都带着爱的温度。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妈妈的夙愿。

但有很多的妈妈,不懂得怎么跟孩子解释人生,只能和王胜男一样,用压力让他们听话。

将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不偏半分,不斜一度。

希望将自己的过往全都总结成经验,编写成教训,搓成大力丸,塞进孩子的嘴里。

以为这样,孩子就不会重走老路,犯同样的错误。

可是,没有人能时刻都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著名教育学者尹建莉说: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不要怕孩子犯错,不要一直叮嘱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了你唯一的爱好。


孩子的成长无人可替,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父母的干涉,会让孩子更迷茫。

被干涉的童年经历,不足以活出独一无二的人生。

不如将你的目光,从孩子身上抽离,你的人生是你的课题,孩子的人生是他的课题。

亲子课题的彼此分离,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自主必经之路。

给孩子更多信任,让他们自己成长。

也给自己更多空间,享受精彩生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sZmxWwBJleJMoPMsk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