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到”家掉队

2019-07-15   龙商网

核心提示:不久前,永辉高调对外发布了其“前置仓”的战略,可谓是迟到者在市场做了一些“冲刺”准备。就“仓”时代而言,永辉似乎节奏舒缓,而在去年,一些优秀的公司包括沃尔玛,已经在做“仓文章”,夯实到家业务。与头部“仓”企业或者叫“到家”业务企业相比,永辉还需要在“到家”的“到”字上把文章做透。

在“到家”业务的布局上,永辉似乎反应有些迟钝,总是慢半拍。

从市场总体来看,朴朴、盒马、每日优鲜成为“到家”的领军者,永辉“沦为”二线选手,采用的是跟随战略。

不久前,永辉大张旗鼓宣传其布局的“前置仓”,彰显的不是其行业的前瞻性领头羊地位,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节奏进入舒缓区间”,没有了锋芒。

一些业内专家认为中国零售业进入了“前置仓元年”,就“仓”的本质来看,是为了“到家”业务在做铺垫,也就是说,以“仓”为后台,实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龙商网&超市周刊经过调研得出的大量数据,也应证了这一点,永辉在“到家”业务上开始掉队。

永辉“到”家,还需要时日打磨,成为能够真正全方位实现“到家”的利器。

尴尬

到家服务一直都是永辉的软肋,即便是在其大本营福州也是如此。

在华为手机应用市场上,永辉生活的评论为170条、评分4颗星,朴朴评论77条、评分5颗星,盒马714条。在苹果手机应用市场永辉生活评论2827,朴朴6万多,盒马高达117万。显然,永辉生活无论与同为福州起家的朴朴,还是同样做新零售的盒马,都有不小的差距。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份,朴朴每天的订单量约6万至8万单,福州永辉到家仅3.4万至4万单,客单价大约在45元至50元左右。

“永辉生活的18元起送应该是针对朴朴超市的19元起送的,配送模式众包。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京东到家即时配送的成本是四块多,如果客单都是18元,这生意就别做了,占了营业额25%了。”招商证券专注零售行业的分析师李磊告诉龙商网&超市周刊记者,“能不能赚钱要看平均客单,正常线上下单,平均客单70元左右才能盈利。”

很显然永辉到家业务还没做到。

“在北京永辉到家日配的SKU是300+、加工类160+ ,这低于盒马、每日优鲜、朴朴超市,甚至一些百姓生活中经常消费的一些单品没有到家配送业务。” 为验证李磊这一结论,龙商网&超市周刊记者在永辉生活APP下单发现,在永辉超市北京靛厂路店卖得很火的新疆西州蜜瓜在永辉生活APP上却没有销售,而记者在永辉生活下单订的猪蹄正是这家店配送的。






更让人不解的是,已经开业一个多月位于北京海淀区太平路上属于永辉云超旗下的永辉mini店,却没像以往那样出现在永辉生活APP上。

去年12月4日,永辉超市发布公告称,将其持有的永辉云创20%股权转让给永辉超市及永辉云创的创始人张轩宁。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张轩宁持有永辉云创股权比例由9.6%增加至29.6%,成为永辉云创第一大股东。永辉超市仍持有永辉云创26.6%的股权,为其第二大股东。

业界一度将此次股权的转让解读为张轩宁、张轩松兄弟二人的“分家”。

龙商网&超市周刊记者检索相关资料了解到,永辉超市分为云超、云创、云商、云金四个板块。其中,云超是指传统的永辉超市红标店、绿标店以及永辉mini,云创则是永辉超市旗下包括超级物种在内的新零售业务。永辉云创创立于2015年,承载永辉超市在新零售业务探索的部门,主要包括以“生鲜+便利”定位的社区店永辉生活及APP,以及主打“高端超市+生鲜餐饮”的超级物种。

随着永辉云创从永辉剥离出来,此前由云创负责的绿标店线上业务,在两人分家之后,云超整体接手绿标店,而新开的永辉mini店也有到家服务,这让永辉到家服务分散在了两个板块。“很显然这不利于永辉到家业务的发展。”李磊认为。

业界人士乐观预测,巨头集中搏杀的到家业务,今后或将占到生鲜、快消市场份额的30%以上,永辉显然不想放弃这块蛋糕。而如果永辉想继续拓展到家业务,烧钱补贴行动将难以避免。

5月16日,永辉超市发布公告,宣告从上市公司“分家”之后的永辉云创,股东拟同比例增资10亿元,用于门店扩张、夯实供应链,提升到家业务等。

这意味着永辉将在到家业务上继续发力,尽管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但想挑战原有的线下基因,做好到家服务,恐怕还需要不少时日。

突围

到家业务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阿里系的盒马、淘鲜达、饿了么,以及京东到家、美团、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都将未来业务瞄准在“到家”。

对于存量的实体超市来讲,以生鲜为主的到家业务,是高损耗、低毛利的业务,要盈利就必须有足够量的订单,而要满足足够量订单的即时配送就必须保证有足够量的配送点。李磊认为,“如此密度的配送点仅靠门店是无法满足的,即便是永辉也很难做到”。

这或许正是永辉突然发力前置仓的商业逻辑。

根据永辉6月份公开的数据,升级后前置仓关键参数如下:面积大约在500至600平方米,SKU数量在3000至4000个。这一系列参数相比于每日优鲜,永辉前置仓在仓的面积和SKU数量上略高了每日优鲜的300至400平3000个SKU,但在前置仓的数量上与每日优鲜相差悬殊。在客单价方面,永辉也与每日优鲜有大约10至20元的差距;和同在福州的朴朴超市相比,则是单仓面积和SKU数量小于朴朴超市。

与这些纯粹的前置仓玩家不同,永辉的到家业务则是在大超市业务比较成熟的福州市场另起炉灶,最初以卫星仓的形式开始前置仓业务,至今正好一周年。目前永辉到家在福州有23个前置仓,加上上海、厦门市场,共有30个仓。目前到家业务月订单复合增长率达15%至20%,成熟仓日均订单2000个。

尽管永辉云创联合创始人、永辉生活到家业务负责人张晓辉称,他们只用了行业(友商)四分之一的时间,就达到了目前的月营收规模,可能是这个赛道里用户增数和订单增数最快的选手。但毫无疑问,这种建立在低基数上的高增长横向比较的价值并不大。

和计划三年内实现“百城万仓”区域覆盖的每日优鲜以及用前置仓快速覆盖市场空白点的盒马相比,永辉显得太过于保守甚至迟缓。

更为关键的是,前置仓模式一直受到业界质疑。

看似发展势头不错的叮咚买菜,近期也传出创始人辞职、裁员、拓展失利、资金链紧张等负面情况。短短一年时间,多达7次的融资,也侧面印证了生鲜电商补贴烧钱、盈利困难的行业困境。

有业界人士认为,无论是朴朴还是叮咚,目标客群都是社区家庭用户,表面上看会带来高复购率的流量和红利,但由于消费者以实用、低价为核心诉求,极易造成客单价较低,高频消费反而增加配送等运营成本。

“到家业务增加了从前置仓配送到用户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力、物流、用户运营、技术等成本,这使得目前在做到家业务电商无一不是亏损的。”李磊认为,“到家业务的困难更多是在于抓住用户心智的同时,如何覆盖成本,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现在还没看到业界有一个好的可供借鉴的样本。”

每日优鲜的一位离职高管认为:“前置仓模式有两重,一方面是物流配送重,另一方面是运营重。比如前置仓的蔬菜绝大多数都是包装净菜,这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这样的属性会让前期投资很大。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多建仓、快速布局多个城市,可以带来整个采购规模的提升,但是并不能带来单仓成本和效率的改进,这个特性可能会淡化永辉的供应链优势。”

如果这样的分析成立,那很显然会得出一个推论:永辉靠前置仓模式突围到家业务会存在很大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