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偶像一朝跌落,中年被裁半夜惊醒:你以为的优势,正在拖垮你

2020-03-05   蟹肉的职场星球

去年夏天,一部《陈情令》,把肖战推上了娱乐圈的“顶流”宝座。

爆红后,肖战成为热搜常客,广告代言接到手软,还被Gucci受邀参加时装周。

支持他热度居高不下的,正是他背后的粉丝们。

肖战官宣代言了,买买买;

肖战上热搜了,快控评;

肖战出新照片了,夸起来;

而如果有人说肖战不好,就是“黑子滚粗”。

直到近日,肖战粉丝因为一篇同人文把肖战写得不和他们心意,就直接举报网站,导致网站无法被其他读者正常打开,引发一场全网讨伐的骂战。

从被粉丝捧上云巅,到因粉丝被人人喊打,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个人的优势,是如何在瞬间反噬,一夜变天。

01 你的优势,不是你的“优势”

都以为流量明星的优势,就在于粉丝,殊不见,多的是流量明星,反被粉丝所累,反噬自身。

肖战之前,上一个因为粉丝作妖引发路人恶感的顶流偶像,是蔡徐坤。


参加《偶像练习生》以一骑绝尘的人气优势C位出道后,蔡徐坤的粉丝把从同节目队友粉丝,到其他明星粉丝,再到路人,全都得罪了个遍。

队友朱正廷过生日,因为赛时竞争关系,全网点蜡诅咒;

怼不认识蔡徐坤的潘长江,骂所谓数据比不上蔡徐坤的周杰伦;

对吐槽蔡徐坤的网友人肉,不加了解就对怀疑对蔡徐坤使用激光笔的博主网暴……


曾经蔡徐坤粉丝的劣迹罄竹难书,而对此,蔡徐坤反而在粉丝因过激行为被网友指责后,发微博“Kun&Ikun”支持粉丝。

吸粉,本该是演员演好戏、歌手唱好歌后,水到渠成的嘉奖。如今本末倒置,圈粉,反成为很多明星艺人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目标。

流量明星们太清楚自己走到今天,靠的就是粉丝,所以一言一行要考虑粉丝的感受,即使粉丝行为不合适,也要摆出一副“我的粉丝我来宠”的姿态。

粉丝高兴了,更加恃宠而骄,只会越来越放肆,最终偶像们还没来得及凭借自己的魅力“统一娱乐圈的审美”,却因为粉丝统一了路人们的恶感。

成也粉丝,败也粉丝。

世上从来没有什么优势是永恒的,相反一着不慎,还可能被优势反噬。

埃米尼亚·伊贝拉在《能力陷阱》中就提到:

“我们很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长,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

但这样一个循环就像毒品一样,深深吸引我们,因为我们的快乐和自信都来源于此。

但它也让我们陷入误区,让我们误以为,我们擅长的事就是最有价值且最重要的事。”

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优势陶醉其中,不舍放弃眼前一时之利,高手们早就开始探索新模式、新领域,寻求跃迁了。

当银联觉得自己是官方认证,移动支付连网点都没有不足为惧时,人家一个app就打入了老百姓的生活;

当ebay觉得自己资金雄厚运营经验丰富时,阿里巴巴却用免除买卖双方注册费用吸引用户、用支付宝保证交易安全、用阿里旺旺营造中国集市砍价问价氛围等策略迅速成长。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访谈时提到,一战前,西方世界认为自己经济发达,文化优越,可等到二战后,他们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理性是不是有悖于人性。于是我们看到,“二战“后的欧洲改变了曾经扩张思想,走向福利国家。

只有不断反省优势,适应时势,我们才能持续进步,不被淘汰。

02 你的优势,不是“你的”优势

2019年3月8日,运营1286天后,王思聪一手打造的熊猫直播被曝申请破产。

熊猫直播不仅死于资本退潮后的弹尽粮绝,更因为内部“混吃等死”。

主播每天只播四五个小时,掉人气也无人在意,甚至刷数据成风。

公司内部更觉得光靠王思聪的名字就够了,在竞争对手加班熬夜时,领导们却带着家人去度假村搞团建。

王思聪的确先是大手笔挖来许多大主播,又利用独家人脉,拉来诸多明星站台,让熊猫直播迅速崛起,与斗鱼、虎牙三足鼎立,估值一度高达50亿。

可是,总以为大树底下好乘凉,却不知道大树下的每个位置,都有标价。

当大树收起他的庇荫,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自以为的优势,从来不属于我们自己。

就好像娱乐圈的人设倒一个,来一个。

你以为粉丝粉的是你,其实粉的是营销粉饰后的一个人形幻想。

所以一个大叔倒了,会有更多大叔站起来;

一个小鲜肉凉了,会有更多小鲜肉火起来。

职场亦然。

你得意于自己依靠学历优势,刚毕业就进入行业巨头,结果眼高手低,能力跟不上野心,迅速进入职业瓶颈期,还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你骄傲于刚刚露出跳槽意愿,猎头就忙不迭地给你推荐面试机会,其实人家不过是看中你在大公司的工作经历,如果没有真材实料,面试两分钟就会原形毕露。

演员靠演技才走得远,职场靠专业才走得稳。

真正的强者,早就主动抛弃了平台,独立筹谋自己的人生。

12年前,罗振宇离开央视,成为知识付费的先锋人物,罗辑思维成为大IP,“得到“App累计下载量破万;

9年前,马东离开央视,带领自己的团队先后推出《奇葩说》、《乐队的夏天》等综艺节目,叫好又叫座;

5年前,张泉灵离开央视,转投创投界,如今华丽转身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人。

正所谓得势深山有远亲,失势闹市无人问。

永远不要把平台的优势和他人的支持,当作自己的优势。只有自己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才能更有底气地面对时代的更迭。


03 你的优势,可能会毁了你

刑法学中讲犯罪分为“故意”和“过失”,其中对“过失”又分为两类,一类因为过于自信,一类因为疏忽大意。

有人仗着优势,就有恃无恐;

也有人自恃优势,而疏忽大意。

很多人所谓的做自己,不过是在孤芳自赏中,固步自封。

当我们自以为占尽优势,可以高枕无忧时,未知的风险,随时准备着把我们所有曾经骄傲的资本一并收回。

中兴高学历的研发主管,手握公司股份,人到中年突然被领导劝退,不堪压力跳楼自杀;

35岁,月薪两万,上个月前还被叫x总,拿着省委宣传部发的“先进工作者“荣誉,因公司突然倒闭,被迫失业,走投无路下只能去送外卖;

毕业于名校,正当壮年的甲骨文工程师们,一朝被裁,却接不住同行巨头抛来的橄榄枝,只能在公司门口拉横幅抗议。



一位在这次疫情中被裁员的网友说,人到中年,本以为见惯风浪,谁知被裁之后,也会因为担心无法再就业而半夜惊醒。

时代的洪流奔涌而来,把坐享其成的人一巴掌拍在海滩上,曾经的优势就像泡沫一样,一击即碎 。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利用我们的优势,不让优势反而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呢?

a 别因优势拒绝了挑战自己的可能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指出,人类天然的“本我”由“快乐原则”支配,唯一的要求就是躲避痛苦,寻求快乐。

眼前的优势,会让我们沉溺于舒适区;

而过早地把优势和自己捆绑,更会限制我们人生的宽度。

心理学上就有一种“骗子综合症“。很多成功人士越有成就,越觉得自己配不上自己的成就,好像是“骗来的”,陷入重重自我怀疑中。

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他人的标准,把自己框死在优秀的范本中。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对此提出的解决方法,就是把专注力从成就与否的结果导向,转移到专注学习的过程导向,接受自己可能的失败,勇敢面对未知的挑战。

已经拥有的,可能是优势,也可能是陷井。

b 别用优势试探他人容忍的底线

这世上没有光凭单一的优势就能达成的目标。最后能否成功,更在于我们能不能撑起自己的优势。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外形优势占得先机,很多产品依靠名人背书抢占市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是会发现,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的,还是他的硬核实力;决定一个产品能卖多好的,还是它的价值与质量。

美貌和营销,是敲门砖,但若视其为捷径,反而可能因噎废食,那些一夜爆红又悄然消失的网红店,就是最好的例子。

​c 别把优势作为决策的唯一标准

要利用优势,但更要审时度势。

理科成绩也不赖还去选文,是不是浪费了?

找工作专业不对口,大学是不是白上了?

新职位的内容从没做过,之前的工作经验是不是没用了?

这些疑问,很多人都经历过。我们习惯于功能最大化,好像曾流下的哪一滴汗水没能浇灌出成功之花,就是一种浪费。

但我们忘了,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更不能忘了,比起把所有行头都背上,走什么路,用什么工具才是最有效的选择。

就好像我们打游戏,打什么怪,用什么技能包。

这世上没有一招吃遍天下的金手指。

比起死拽优势,闷头向前冲,先想明白在哪里用力更重要。

生存没有不变的法则,人生没有不变的优势。

用好优势,用对优势,而不被优势迷了眼,才是我们化优势为成功的上佳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