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职场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正在热播中,讲述八名来自全国背景各异的法学生,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生活中,争取两个转正机会的故事。
比起实习生们的表现,作为观察员的Papi酱的一番发言同样吸引了不少人关注。
Papi酱讲述说,当时她从中戏毕业后,有一段待业在家的时光。在那段时间,她的一个朋友看不下去,给她在一间世界顶尖公关公司,介绍了一份工作。
结果那天Papi酱九点入职后,十二点就打了辞职报告。
“我是学导演的,”Papi酱觉得自己无法接受现在这样的工作,“我可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我至少知道我不喜欢什么。”
当我们坚定地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我们拥有的,将会是自己更想要的生活。
目标感,和目标不同。
目标,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总会有。
比如这个月要瘦五斤,比如年底要升职加薪,比如要考出各种证,比如要每天运动半小时……
可是有的人能在目标的引领下,一步步接近目标。
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实现了目标,再升级目标,再实现目标。
而我们很多人,只是抱着原来的目标,慢慢变老。
那就是因为我们只有目标,而没有目标感。
没有对目标的切实感受,目标就永远只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更不可能影响我们的生活。
关于目标感,扎克伯格曾经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这样解释:
一个人真正的目标感在于,意识上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在行动上心无旁骛、朝它靠拢。
扎克伯格说,他创办Facebook的目标,并不是要创立一家多么伟大的公司。
所以当公司爆发危机,所有人都认为出售Facebook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时,扎克伯格拒绝了。
当所有的高层几乎都选择离开了,他却选择硬扛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光。。
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创立Facebook的目标:连接更多的人。
如今,Facebook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真正实现了“连接更多的人”。
扎克伯格在生活中,也始终保持着目标感。
每年年初,他都会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激励自己去完成。
比如2010年他的目标是学习中文,后来他的中文水平,已经足以支撑他在清华大学完成中文演讲;
2011年是只吃自己亲手杀死的动物,
2012年是坚持每天写代码,
2013年是每天认识一个Facebook之外的新朋友,
2014年是每天至少写一封感谢信;
2015年是每个月读2本书……
这个年初目标计划,也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使他始终保持学习的主动心态,把握住了自己的生活轨迹。
目标感的核心,不在“目标”,而在于“感”。
时刻感受到自己的目标,不论是面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还是当面对来自内心的焦虑和冲突,都能坚持把目标作为指路灯,引领我们前进。
最近,在综艺《幸福三重奏》里,女星陈意涵和老公许富祥之间的相处模式羡煞旁人。
节目未播出之前,节目组官方微博上传了几张两人的动图,引起网友一片哗然。
“你不说我还以为这是她婆婆。”
“她现在的老公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还以为是不小心蹭镜头的记者。”
……
许富祥就是这样一个相貌平平,资历平平,整个人看起来都平平无奇的人。
而在节目中,生完孩子的陈意涵却依旧是那个让我们羡慕的元气少女,有着少女脸和漫画腿。
节目中,林心如问出了我们很多人内心的疑问:许富祥是如何可以把到像陈意涵这样正的女明星的?
陈意涵却一脸幸福地回答:“我觉得很荣幸可以嫁给他。”
明明两人一起整理行李,陈意涵却嘻嘻哈哈地开始展示她的莲蓬头;
明明还有一地的活要干,陈意涵却忽然想要拼拼图;
午餐时间快到了许富祥要去做饭,陈意涵却困了想睡觉。
许富祥从来没有一句不耐烦,更没有一丝不耐烦,都只是一脸宠溺地看着陈意涵,任她嬉笑玩闹,任她安静休息。
《没有秘密的你》中,女主角林星然被男二号放了鸽子,独自一个人在电影院门口等了很久,被男主角江夏发现了,很是不满。
林星然只以为江夏是耍小孩子脾气,解释说答应了别人约定就要等,“如果是你,我也会这样等你的。”
可江夏却立刻回答说:“如果是我,我根本不会让你等”
因为真正爱你的人,根本舍不得让你受到一点委屈。
爱真正值得爱的人,不要委屈自己,彼此成就,共同成长,才是爱情里最美好的样子。
03 生活中活成自己的一道光,点亮自己的生活
在今年第二季的脱口秀大会中,毕业于哥伦比亚精算系的呼兰,从第一次登场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顶着学霸的光环,带着一口东北口音,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呼兰神似无害蠢萌的“加菲猫”,却偏偏有着被称为“最高级”的笑点。
作为一名教育机构的CTO,呼兰奔波在公司和脱口秀表演之间,很多时候每天睡觉时间仅有四五个小时。
他认为脱口秀,是可以让他表达他的价值观,并影响他人的一种方式。所以他选择了这样一种忙碌但让他感到充实的生活方式。
呼兰是个好胜的人,和其他脱口秀演员或云淡风轻,或嬉笑怒骂的样子不同,他从第一次出场就表露了想要拿冠军的野心。
“这是个比赛,我就是来比赛的。”
但同时,在《做生活的甲方》那一期中,他表达了对如今人们普遍焦虑的另一种看法。
他讽刺那些劝人们只能按照一个样子去生活的态度,认为“努力不努力是个人的选择,不后悔不抱怨就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生活,你就是生活的甲方。”
每个人都应该主动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成为我们生活的甲方。
《无声告白》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这一生,终将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太容易被他人的观点和感受所左右,慢慢地就失去了为自己主动选择的能力。
于是我们遵从着那句“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要考上一个好大学,最好是211或985;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最好是国企或公务员;要有房有车结婚生子,最好是30岁前完成全套。
仿佛只有把这一套流程全部走完,我们的人生才不算越轨,才能被主流传统观念所接纳。
这样的生活模板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可以,我更希望你能遵从内心,去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去从事一份有使命感的工作,去爱上一个会让你怦然心动的人。
余生太贵,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自己选择人生列车余下的铁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