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办公一个多星期后,越来越多朋友叫苦连天。
本以为节省下来通勤时间,却发现工作时间延长了,甚至本就不堪重负的996一族们,直接一脚跨入007。
为什么在家办公后,我们工作效率越来越低?
我们该如何拯救,越来越廉价的工作时间?
手里工作太多,所有人都在催促,感觉无从下手?
你要做的,不是立刻去做,而是给任务排序。
在《吃掉那只青蛙》中,作者指出,优秀者往往能准确预测一件事做了的结果和不做的后果,从而以此作为直接判断一项任务是否应该现在完成。
给任务排序的最优顺序:是按照任务的重要性,也就是对我们目标所产生的长期影响。
对于可以提高我们工作能力、维系客户并打造我们个人品牌的事项,应该放在第一优先顺位;
对于履行、兑现我们工作能力的工作,放在次之;
对于我们职能范围内的日常工作,放在更次。
这里千万要注意一些披着“紧急““必要”外衣,但实际意义不大的工作、
这一类工作一般可以通过放权,或设置一个完成日期但先搁置的方式处理。
决定该做什么任务后,我们就要专心做手里的这一项任务。
在这个注意力缺失的时代,我们轻易就会被邮件的提示音、微信的推送、手机来电的铃声吸引过去,以至于很多人长此以往,自以为自己可以同时一心二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学家厄尔·米勒研究证实,相比于循序渐进地做事,同时做两件或多件事需要付出更多脑力。
他在志愿者同时处理不同工作时对他们脑部进行扫描,发现即使面前有很多看得见的物体,但也仅有一两件会引起大脑的反应,这表明我们实际上只能集中精力做一两件事。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不同工作时只能来回忙碌,做无用功。
当我们不停在不同工作间切换时,我们其实并没真的一心二用,而是在强迫自己迅速退出一项工作,再迅速进入一项工作、
这个过程不但不会让我们提高效率,相反会给我们带来身心的双重压力,从而影响工作表现。
每一次只做一件事,每做一件事时只有一个重点,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最大捷径。
比起工作执行本身,决策更耗费我们精力和时间。
现代的我们,比过去作出决策要更容易,也比过去作出决策要更困难。
这背后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工具。
手机里各种形形色色的时间管理app,电脑里自己装的公司装的一堆任务管理软件,初衷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却反因为繁琐的步骤和没必要的流程,喧宾夺主。
施瓦茨在《选择悖论》中提出“认知负担“的概念:过多的选项,对我们认知造成过大的需求,反而降低了做选择的动力。
用太多app,反而浪费更多时间。殊不知我们浪费时间的根本原因,本不在于用哪款时间管理app,而在于工作方法和国内工作效率。
永远不要让选择,掩盖了我们问题的本质。
这个时代,拼体力的,永远赢不了拼系统的。
当我们形成一套工作系统后,不仅是在家办公,在日后工作成长过程中都能做到一劳永逸。
这套工作系统,就是预览——规划——执行——反馈的循环机制。
我们总听到有句话说“年轻人你就是想太多”,可其实做任何事之前,追根溯源,弄清事情关键,远比快人一步做事重要得多。
很多人在接到一份工作任务时,都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甚至直接凭感觉,也不多问,也不多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工了。
刚刚进入职场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以及虽然有过一定工作经验但总也会碰到一些过往没接触过的工作的职场“老人“,势必会因此走许多冤枉路,做许多无用功,即使做完的工作成果也很可能会被打回去重做。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甚至还会拖累团队,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帮你擦屁股。
真正的高手,恰恰是会在做事前“想很多”的人。他们深思熟虑,弄明白客户和上司的需求后,把可能出现的错误减少到最低。
著名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你开始攀登成功的阶梯之前,首先要确定你的梯子没有搭错地方。”
比起“马上做”,更重要的是有路径思维。
所谓路径思维,就是在真正着手开工之前,先把工作的方法、步骤、流程等,通过规划和分析,构建出一张达到目标的路径图。
在《吃到这只青蛙》中作者指出,每拿出一分钟制定计划,在行动时将会节省出相当于制订计划10倍的时间。
首先,我们把手里工作做一次分类,一类是眼下不能做的事,主要包括:
1. 没有价值甚至会损害工作和健康的事,以及有工作在手可以放弃的休闲娱乐——直接放弃;
2. 未来某时要做的事,现在无法着手准备——在对应时间点记录;
3. 需要做,但还没确定时间——记入待办事项。
另一类则是眼下可以做的事,包括:
1. 行动:可以立刻去行动的事,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的工作,直接去做就行;另一类工作需要指派给其他人,只要直接找到他,和他交代清楚,然后自己做个记录,记得去提醒一下即可。
2. 任务:由多个行动组成,我们需要把它拆分成各个行动后,依次完成。
3. 项目:与任务相同的是,同样由多个行动组成,区别在于,项目中会涉及到协调他人合作,这就意味着安排时,要考虑其他人的时间安排,再做下一步给自己的计划。
为什么制定计划很完美,可开始计划却很难?
我们习惯于一次次把一切丢给意志力。
“自律”好像成了一剂概念药,能治百病但从没真正用上过。
其实是因为,我们无法把自己的工作模式从“意念导向”转变为“行动导向”,始终处在自嗨模式。
提高执行力的方法主要有两步:
1. 利用80/20法则和“3个“定律
找到自己工作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3个任务或3种职能,并把自己80%的精力,用在这三个方面,而剩下其他那些对我们职业发展和人生轨迹影响甚微的事情,则只能分配20%的精力
2. 强调能动性
英语动词中分为“瞬间动词”和“延续性动词”。前者多是强调动作本身,而后者则更多是一种持续性状态。如果我们把我们工作的“延续性动词”替换成“瞬间动词”,设立一个能导向明确结果的任务,而不只是陈述一个过程,则更容易引导我们去完成这个动作,比如把“写报告”替换成“五点前提交报告”。
在家办公的最大难点,在于沟通成本变高。本来敲一下办公室门说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事,现在变成了邮件和在线沟通,把同样的一件事说清楚,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这里就需要我们反馈,不再只是“以我为主”,更应该先考虑到反馈对象的痛点和需求。
首先,我们要明确告诉对方,这项工作的性质和目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自证:
是因为客户对接下来的工作内容有顾虑,我们解答他的疑问,同时维系客户的信任?
表面看来是客户对我们的报价不满,其实是因为我们需要进一步解释我们的工作内容和服务价值?
……
其次,我们要考虑到对方的顾虑,先一步解决他可能的质疑。
比如你讲一份计划一旦运用会有多好的效果和回报,更要提及需要多少的成本资源,以及时间要求。
最后,做完一份工作后,我们要主动向寻求对接对方反馈。
我们绝不能只发一份邮件汇报过就算完事。可以过一段时间询问确认一下,避免对方被海量邮件淹没没看见你的工作,或是系统问题没收到邮件,而对你的工作产生没必要的质疑。
三毛说过:“等待和犹豫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在家工作后,没了老板和上司的当面施压,却充斥着葛优躺、吃零食、刷综艺等各种诱惑,最终拖垮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感到身心疲惫。
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提到两种策略可以应对这样的拖延。
帕金森定律提出,只要还有时间,人们总会倾向于把工作向外扩展,包括做一些和工作无关的事,以及放慢工作的节奏,直到最后一刻,才把工作完成。
这种“表面忙碌”,就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大杀手。
年轻的罗斯福在大学时,活跃在学校各种社团和组织中,还拥有拳击、摔跤、健身、舞蹈,但同时学习成绩依旧优秀,让人很是讶异。
原来罗斯福采取的,是一种冲锋策略:设定一个硬核截止时间逼迫自己全力冲刺。
把工作按优先性排序后,我们把最重要且需要最大块时间的工作优先去做。与此同时,我们预估出大概可以完成的时间,设置一个截止时间。
这个截止时间有4个特点:
1. 远少于预估时间:逼迫我们在这段工作时间内全力以赴;
2. 是一个硬性时间:必须设置不完成的代价,比如做不完不能去吃饭;
3. 整体时间不能太长,避免后期专注力下降,影响工作完成质量,但也不能太短,过度割裂工作,失去了冲锋的意义
4. 一旦完成后,要立刻去休息,调节放松大脑
每一次冲锋,都可以通过抵抗分心最大化工作效率。随着这样实践次数的增加,我们的专注力也能得到大大提升。
在学生时代,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明天就要考试了,虽然今晚特别焦虑,但就是一点都不想复习,只想打游戏看电视,但等考试一结束,真有大把自由时间时,又觉得无聊,没那么想放纵自己了。
这是因为我们的本能讨厌束缚,明天的考试就像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我们压力之时,让我们迫不及待想摆脱去争取自由。
这也是为什么,看起来时间越紧,我们越想去偷闲的原因。
抵御这种“逆反”心理的一大良策,就是运用双峰哲学,把我们每天的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需要专注的工作学习时间,一部分是可以放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休闲时间。
在工作学习时间中,我们要切换到专注模式,并做到以下几点:
1. 实现工作的仪式感:如不穿睡衣,工作前整理出整洁干净的桌面并坐在桌前工作
2. 事先规避可能的干扰:如提前告知父母和同居室友,接下来要开始工作,希望没有急事不要打扰,也不要边工作边吃东西。如果使用个人电脑,开始工作前登出平日会自动登录的私人聊天软件,关闭私人邮箱的推送信息
3. 吃午饭前和下班前,对工作做复盘,确定下午和明天要做的工作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第四步的复盘。
心理学上有一种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指人们倾向于去做完整一件事,而如果有事未完成,心里就会对此耿耿于怀,甚至无心做其他事情。
这种效应会让人们走入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强迫,不做完誓不罢休,就像开头提到明知明天要考试,但手里这盘游戏还没有通关眼下这部剧还没看完,把其他事置之度外;另一种则是绝对拖延,怎么都做不完一件事,生活一盘散沙。
在工作告一段落前,做好复盘,并规划好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就是为了抵御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告诉自己,我现在这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也已经妥善安排好,接下来就可以好好休息了。
让工作和休息各归其位,彼此之间尽可能减少互相侵犯,才是工作和生活最好的平衡。
所有的自由,都伴随着自律的挑战:
1. 从任务和工具上做到断舍离,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工作之中
2. 建立自己的工作系统,把工作模式习惯化,提高工作效率
3. 拒绝拖延,让生活和工作各归其位
趁着这段在家办公的时间,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自我管理的升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