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孩子成“巨婴”,打败3只“拦路虎”,父亲的角色很重要

2020-08-05   育儿小米

原标题:防止孩子成“巨婴”,打败3只“拦路虎”,父亲的角色很重要

文|小海豚奶爸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对于一个80后,我认为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

不应该在重复我们父母那一代的故事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从成长中,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前两年曝光的北大博士,发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指责其教育对自己造成了不健全的人格;在2010年中,曾有“父母皆祸害”的说法叫嚣于世,还有很多年轻人认同其观点。

如今,10年已经过去了,那些被自称为受害者的年轻人也已为人父母。他们的育儿观念是否进步了。我想,一定是进步了,

但并不一定进步的均匀。

父母要做到科学育儿,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很出名,那就是: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正是因为这句话,很多父母做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比如:高价抢购学区房;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

仿佛只要赢得开始,就能赢到最后。

您认为这句话对吗?

如果非要把人生看成一种比赛,那也应该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刚开始的领先和结果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如果我们要赢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不应该在孩子身上,应该在父母身上。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那么,家庭教育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我认为要打败3只“拦路虎”。

01、让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人,防止孩子变“巨婴”

很多家长是个矛盾体,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会过度的干预孩子的生活。这会让孩子畏首畏尾,没有机会发展出独立性。一些父母不但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非常享受孩子对自己的依赖。

然而,孩子有一天长大了,父母又开始抱怨孩子“啃老”、没有主见、没有能力,变成“巨婴”儿。这就存在了一个悖论。

长城并非一日建成,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并非一日形成。

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与其说是能力,不如说成一种性格或一种习惯更为贴切。这种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而且越早越好。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孩子的性格会在5岁前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就会接近定型,以后不会容易改变。

那么,如何让孩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答案很简单。

父母学会放手不管就可以,但这种放手并不是什么也不管。而是指不要过多介入孩子的生活。

从小要引导孩子做决定,即便孩子做的是错误的决定,只要不会对孩子的安全带来威胁,那就没有太大的关系。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

而且,一个人独立自主的背后,是他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父母想让孩子发展成独立自主的人,还要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说管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金钱、时间等等。

1)那么,我们分享一下如何管理孩子的情绪,这是孩子情商的体现。

当孩子哭的时候,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想办法阻止孩子哭泣。人本来就有七情六欲,哭是人的情绪发泄的一种途径。

当孩子摔倒了,哭了,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当孩子无法从哭中得到宣泄,那就会去寻找别的宣泄的途径。

比如,欺负别人、搞破坏、使用暴力等。

当然,有些孩子把哭当成了一种武器,这更是不能允许的。很多父母会遇到这种情况,孩子想买某个玩具,父母不给买。孩子一哭,父母便心疼了,然后给买了下来。这并不完全正确。

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要做到不是答应孩子的请求,而是要和孩子进行沟通,分析原因。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要求可能不合理。

如果孩子还是哭,该怎么办?

让他哭一会比答应他无理的请求要好一些。如果父母教育得当,孩子也不会把眼泪当成无理取闹的武器。

2)父母弄错了角色

很多父母既当运动员又当教练,这是不合适的,容易让孩子对父母形成依赖。父母需要明白,父母可以给孩子打气加油,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方法和示范。但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完成他应该做的事。

02、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

父母很注重保证孩子的安全。所以,他们的保护很容易给孩子制造成一种“监狱”,苍蝇和蚊子飞不进来。过度整洁的环境也容易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孩子一旦走出温室,很难适应复杂的世界。

在我们考研时,会要求学生写一下有什么特殊的经历,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

其实,在这个命题的背后是要说明,你的独特性以及你的想法和观点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学校没必要培养一个各方面都很普通的人。

所以,当孩子长大后,不会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其实很简单,孩子天生好奇,本就喜欢对问题刨根问底。

只要父母不批评孩子的想法、好奇心、求知欲,批判性思维能力就能够自然的生长。

1)另外,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对手是标准答案

这些年,很多学者和专家在批评应试教育时,列举应试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标准答案。

用标准答案评价一切,不仅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还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对孩子的影响还挺大的。

而标准答案不光会出现在学校里,父母也会给孩子标准答案。这一点需要父母反思一下。认知是不断升华的,科学也在不断进步。就像之前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如果只存在这一个标准答案,人们还“蒙在鼓里”生活呢。

2)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问题

父母要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问题,不能给你一把切菜刀,你把一切都当成食物,这是成年人的思维定式。

我们不能让孩子形成思维定式。在平时和孩子的沟通中,可以给孩子一些启发式的提问、比如说:彩笔只能用来画画吗?书只能用来阅读吗?我相信,并不会只有一种答案。

03、注重父亲的角色

很多年轻的妈妈会抱怨,我已经尽量培养孩子了,可是孩子的成长还是不如人意,我该怎么办?

假如你也有这样的苦恼,你首先应该问下自己,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父亲在哪里。

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容易忽略父亲这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很多人的意识里,男人要赚钱养家,带孩子是女人的事,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在家庭教育中,

父亲不是协助者,也不是边缘人,而是教育孩子的合伙人。

心理学也有研究,父亲在教育中的参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在加拿大,父亲和母亲一样享有产假。父亲和母亲一样,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而且心理学家发现,成年人之所以没有生存能力,其内心深处没有和母亲分离有很大的关系。

而父亲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从心理上和母亲分离。因为父亲的存在,孩子不需要过度对母亲依赖。因为孩子明白,除了母亲,还会有一个人值得他信赖。

另外,亲子关系不能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家庭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夫妻关系是这个体系的基础。如果把家庭比作传递爱的容器,那应该是父母把爱先传递给孩子,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在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孩子总归有一天长大,会组建自己的家庭。所以,孩子对于家庭而言,更像是一个过客。夫妻关系经营的好,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照顾。

04、最后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所以,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别把孩子养成“巨婴”儿,父母更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

父亲的角色很重要,天天因为事业,见不着人影是不好的。

所以,父亲在教育孩子中不能置身事外,要主动参与其中。多点时间、多点陪伴,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重要的。

我是小海豚的奶爸,擅长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每天分享育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