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我们无法知晓一个17岁的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
我们也无法体会一个母亲,亲眼看着孩子在自己面前从桥上一跃而下生命终结,内心是如何煎熬。
我们不去指责这位母亲可能用了怎样错误的沟通方式,更不应该去指责这个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太脆弱”“太极端”……
毕竟,我们也不知道那天、那对母子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
但是,这一起又一起的孩子自杀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生命教育的警钟。
我们需要深思:孩子自杀事件为什么越来越多?
《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是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更不会对孩子提起“死亡”。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今天,我们不谈中国有没有死亡教育,我们只谈孩子怎么看待“死”这件事儿。
在邻居奶奶的葬礼上,她的亲友都穿着白衣,一个个轮流在灵前跪拜,还有人把头靠在别人的肩上,哭得有气无力,双眼泛肿。
而邻居家那 7 岁的小孙子,却摇晃着手,站在灵前,看着旁边的人发笑。
你看,这孩子,根本不懂,死亡是什么。
如果是你的孩子,在面对同样事情时,如此冷漠无知,你会怎么想?
还没来得及给自家孩子科普死亡,就先看到一件别的小孩伤害生命的事情。
在孩子小学边上的公园里,一伙小男孩在用拳头大小的石头砸一条流浪狗。
小狗一拐一瘸,往左边走,石头就落在左边,往右,它就被石头砸中了眼睛,流了不少血。
小男孩们兴奋地大喊,“砸死它!砸死它!”,喊得最大声的那个,是和孩子一般大的,一个 8 岁的同学。
一条鲜活的生命,竟被这样随意虐杀,叫嚣着让它去死。
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残忍?
如果你妈妈知道,你这样漠视生命,她会不会后悔没有早点告诉你,生命有多可贵?
家长从来没教过孩子死亡是什么,这多么可悲。
关于死亡,柴静曾在一座小城,和一个服毒自杀未遂的女孩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死亡不可怕吗?”“不可怕,那是另一个世界。”“什么世界?”“没有烦恼的世界。”“谁告诉你的?”“自己想的。”
孩子不知道“死”意味着什么,却能轻易找到结束生命的方法。
除了小城里选择服毒的女孩,生活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孩子:
- 家长、老师逼自己写作业,孩子很难过,从高楼跳了下去。
- 不给自己手机玩,觉得这个世界很无趣,用刀用力划伤自己。
- 比不过班上的同学,被嘲笑了,不被父母理解,心里很无助,冲向了马路,撞上行驶中的大型货车。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去死更像是解脱、是逃避、是发泄。
华东师大一份调查结果显示:
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
为什么中国家长明知道“死”这件事很重要,却拒绝教孩子理解“死”?
中国传统文化里,“死”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
大家看到了人死前的痛苦,都不想受罪。
死,就意味着不能继续在人世间享乐了,意味着痛苦。
就连孩子写作文都会用到,“冬天是死亡的季节,万物凋零”。
中国人的骨子里,往往有着“敬鬼神”的心,因此对“死”避而不谈。
“死”——意味着逝者成为魂魄,拥有特殊的力量,能影响后代的荣华。
尤其是关于家族长辈的“死”,不可说,不许说。
说了,便是犯了忌讳,可能逝者的亡魂就不能保佑自己了。
虽然,这会有一点迷信,但敬畏鬼神,自古有之。
中国的家长不忍心打扰孩子的善良,孩子本就是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他们应该看到的是美好的东西,死亡这件事,太沉重,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现在,你还觉得谈死太过忌讳,不该和孩子提起吗?
现在,就告诉孩子,我们身体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就是我们活着的证明。
死,很简单,却会让活着的人很痛苦,不要轻易选择“死”。
1. 孩子,除了去死,你还可以有别的办法解决问题
孩子,犯一次错没有关系,人人都会犯错,遇到问题逃避是没用的。
我们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很难做到,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想办法,你并不孤单。
给孩子希望,让他才知道,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有办法解决,但是人不在了,就做什么都没用了。
2. 正常和孩子谈论死亡,不要误导孩子死亡是美好的
台湾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先生说:如果孩子没有正确理解死亡,可能出现死亡恐惧,从而令他们做出很多反常的行为。
在家里有人过世时,你有没有听过有人这样告诉孩子:
“奶奶去了一个遥远的美丽的地方,她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看着你!”
嗯,听上去很美好。
但这就给孩子造成一种误解,死亡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以致于,孩子在面对一些自己想逃避的事情时,就会认为死亡也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案。
你可以这样解释死亡:“他再也不能呼吸、吃饭、走路、说话了,再也看不见任何人”,孩子对基本生存需求都明白,这样的解释孩子更容易理解。
3. 让孩子有死亡仪式感,学会尊重、面对死亡
可以让你的孩子自己尝试着饲养动植物,种一盆花、养一只猫。
从给动植物取名开始,就让孩子自己负责,教会孩子浇水、施肥、喂食等等。
植物缺水了会枯萎,动物受伤了会流血,它们都会渐渐走向死亡。
这种情况下爸妈们要好好把握机会,当死亡来临,可以给它们来个葬礼。
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仪式感,更能尊重和面对死亡,敬畏生命。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如何看待生死,是我们从小到大都缺失的一课。教孩子认识生命,坦然接受生命的消亡,不是为了让孩子不怕死,而是要好好活、勇敢活。
明白了生命和死亡,孩子们才能向死而生,更加认真努力地活着。
(文章来源:“画荻教子”微信公众号,ID:hoedu03)
【今日话题】当你的孩子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你会怎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