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玩游戏,不学习,是因为价值感缺失,如何帮他找价值

2019-10-11   养育完美男孩

前段时间,某地一个学生玩游戏被发现,家长上了他的QQ,在游戏群里大骂其他玩家。

家长说“儿子初二,每科成绩不过平均分”、“你们把我儿子害死了”、“你们这个是什么群啊,你们这是害人不浅啊你们这个群”。

这事一出来,立刻引起来网友们的热议。

很多网友都觉得,孩子沉迷游戏是家长教育不力造成的,怎么能把怒火发泄到其他玩家身上呢?

但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游戏确实如同“洪水猛兽”一般,这名家长的做法情有可原。

一时间,这个话题在各大平台的热度居高不下。

​孩子玩游戏,孩子不学习,几乎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必中的魔咒。

为了让孩子不玩手机,家长们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该说的都说烂了,情况却总是无法改观,家长们对此束手无策,头疼不已。

李玫瑾教授认为,孩子玩游戏,不学习,除了学习材料枯燥,孩子没有兴趣之外,更多的则是因为孩子价值感缺失,孩子的价值无处体现,自然会到游戏里寻找。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寻找他的价值感呢?

李玫瑾教授在《为孩子寻找他的价值》的演讲视频中,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压缩孩子的课堂时间,为孩子创造体现价值的机会

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很大,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课堂学习。

比如,李玫瑾老师说,学生除了要在学校学习,还要到工厂去,到乡下去,到商店去,学工学农学军学商。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地方,做各种各样的事,见各种各样的人,就能开阔眼界,扩展自己的兴趣。

有一句听起来很鸡汤的话是这么说的: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在8小时之外拉开的。

这里的8小时是个隐喻,8小时指的是日常工作,今天和昨天一样,明天和今天一样,后天又和明天一样,日复一日,能够发展的余地很小。

在孩子们身上,8小时就是课堂时间,这个人学的和那个人一样,所有的人学的都没有区别。

课堂所学的知识几乎是固定的,能够采取的方法有限,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只能延长时间,且收效甚微。

所以,能够拉开孩子差距的地方不在课堂。

家长要做的不是拼命报辅导班,总想让孩子多上课,而是相反,要尽量缩减课堂时间,给孩子留出更多天地,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二、父母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和专注点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老天都赋予他有一定的天赋和潜力。

但是,天赋这个东西,孩子小的时候因为能力和条件的限制,自己往往难以掌握,需要靠家长发掘。

“发掘孩子的天赋”这项活动,一直是家长最热衷的事情。

传统的“抓周”,前段时间极其风靡的“天赋基因检测”,听起来好像有那么几分道理,但一深究,却都不是那么能站得住脚。

事实是,决定宝宝的天赋和兴趣的,绝不仅仅是这几个基因,或者偶然的一两个动作。

发现孩子的天赋和潜力所在,还是要靠家长的眼睛,耐心细致的观察。

美国耶鲁大学的罗伯特·滕斯伯格博士通过研究,得出一份孩子潜能自查表,通过简单的20个问题,评测出孩子具有哪方面的天赋。

如果孩子在1、8、17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语言天赋。

如果孩子在6、12、18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音乐才能。

如果孩子在3、7、15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在数学、逻辑方面有天赋。

如果孩子在4、11、13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空间方面的才能。

如果孩子在5、9、14条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身体动觉才能。

如果孩子在10、16、20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自我认识才能。

如果孩子在2、10、19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很好的认识他人的才能。

三、扩展孩子的涉猎范围,多带孩子出去“玩”

当然,这里的“玩”并不是买机票、报旅游团,到全国各地去吃喝消费,拉动GDP。

对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在哪玩”,而是“玩什么”,比如,这周末爬山,下周末打篮球,再下周末打羽毛球……

扩展孩子的涉猎范围就是要让孩子进入不同的领域,体验不同的事情,获得不同的乐趣。

这个世界很大,一处有一处的精彩,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

但是,如果眼光只局限于一点,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面对的都是单一的书本,则会限制发展。

有人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者找来很多刚刚出生的小猫,关在黑暗的笼子里,不让它们学到任何东西。每天给小猫学习的时候,就把其中的一半小猫放在只有竖条纹的笼子里,笼子很大,但是只有一道道竖条纹,其他什么都没有,另外一半的小猫,则是放进只有横条纹的笼子里。经过两个月的训练之后,将它们放回真实的世界中,实验者发现,这些小猫走路会撞到桌子腿,不知道躲避,当人们把一个球扔向它们的时候,这些训练过的小猫无动于衷的看着球从它们面前跳过,没有任何反应。因为它们的眼睛根本看不到立体的东西,它们对立体没有任何感觉。

实验的结果让人毛骨悚然,如果动物的大脑经过这样的训练,就会像一个腌过的黄瓜,永远不可能恢复成新鲜黄瓜的样子。

四、尊重孩子,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父母做参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父母一定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因为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已经是半成年,接近于成年的人了。

他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且他们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家长给孩子做参谋,比如告诉孩子有几种结果,让孩子选择自己想要的结果。

比如,刚刚过去的暑假,有个孩子打工做兼职赚了1000元钱。

父母如果向孩子要钱,要求孩子将这些钱交给父母,孩子肯定不会同意,并且,这样不利于孩子理财观念的培养,说不定还会争吵起来。

可如果让孩子自己拿着,又因为孩子年幼,没什么生活经验,这笔钱难免丢失或者被人骗走,造成损失。怎么办?

其实,这个时候,也正是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财商”的好时机。

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讲理财知识,带孩子到银行把钱存起来,然后把存折放好,等孩子攒到一定数量,再买基金、股票、或者存定期。

孩子的价值不在大小,在于孩子能否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孩子的价值不在一时,它可以在努力当中有增有减。

想要让孩子们向阳生长,父母就要给予充分的阳光和空间,要以引导与尊重为重点,而不是包办和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