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纵容孩子“浪费时间”,正是培养学霸的捷径

2019-07-19   养育完美男孩

暑假到了,家长们掏钱包的手,又开始微微的颤抖起来。

一位老母亲在网上晒出暑假账单,炸出了一群心态崩塌的老母亲。

奥数,奥数,英语,编程,跆拳道……再加上游学。

妥妥的过八万,后半年吃土都不够啊。

孩子却还在委屈:“我不要上辅导班,我病了!”,“啥病呀?”,”就是不能学习的病!!!”

这样父母烧钱,孩子炼狱的暑假,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吗?

未必吧。

孩子上兴趣班能不能“赢”,要看以下三点:

一、帮孩子选择兴趣班,还是要以孩子的感觉为准。

即使孩子有天赋,任何一个学科,深入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付出,会有痛苦。

如果孩子还没做好准备,不想学习,就暂时作罢吧。

上兴趣班兴趣最重要,如果仅仅为了学习效果,就毁了兴趣,就得不偿失了。

建议上完体验课之后,稍微缓一缓再给孩子报名。

因为,父母一旦交费报名,所交费用就成了“沉没成本”。

以后,父母很难再心平气和,不催孩子学习了。

二、最怕的就是为了“暑假逆袭”,透支孩子的童年。

中美教育之间存在一个奇异的悖论:

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学习能力(特别是数学、统计等学科)超乎寻常,在国际大赛中屡摘桂冠,将欧美国家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地位却不高,能够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陈,至今只有一位本土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公认竞争力不强,和其它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相比,美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基础科学领域的能力和水平较差,在各种测试中的成绩常常低于平均值;

但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却独步全球,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始终引领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还有专家说,透支了童年的孩子心理发展也受影响,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所以,过早的勤奋刻苦,看似成果丰硕,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却无异于饮鸩止渴。

三、父母应该陪同学习,与孩子一起切磋。

一般送孩子去兴趣班的家长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自己不懂,期待孩子通过学习而改变,他们只负责送到兴趣班,然后全程玩手机,不与孩子交流。

第二类家长是从来不出现,上课都是爷爷奶奶接送,因为就算在家里,父母也很少出现。

第三类是父母亲自讼,旁听,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学习进度和课程,有时和孩子在某个细节上有“争议”,还请老师“仲裁”。

不容置疑,第三类孩子学的最好,兴趣维持最久。

因为父母陪同学习,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小伙伴”,也提供了“小学生”,让孩子通过教给父母而理解深刻(教学相长)。

四、纵容孩子“瞎玩”,浪费时间。

《发展心理生物学》杂志曾做过一个实验:

让两组大鼠学习拉橡胶球,一组大鼠关在笼子里整日学习,另一组则可以自由玩耍。

20天后,改变学习内容,两组大鼠一起学习推橡胶球。

结果,整日学习的大鼠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所费时间足足是玩耍大鼠的两倍。

过量学习不仅没能提高成绩,反而使大鼠变笨了!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对先天条件,养育环境完全一样的同卵双生子,提前训练的孩子比成熟后才训练的孩子爬梯速度更快,爬梯水平高。

提前训练不仅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而且,竟然阻碍了能力的发展!

所以,孩子的时间一定要“留白”,留下“瞎玩”的时间,留下可以“浪费”的时间。

“浪费”,是为了更好的“利用”。

在暑假里被当做“学习机器”的孩子不在少数,很多小朋友过暑假比上班还累。

但是,学习固然重要,快乐的童年更重要,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

暑假不应该被学习塞满,而要让孩子多运动,多接触大自然,多和小朋友们玩闹,和父母一起去参观博物馆。

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规律,别拔苗助长,多点阳光、雨露和快乐的空气吧。

​父母纵容孩子“浪费时间”,是培养学霸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