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人均每天“吃喝抽”仅7毛多!如今,株洲人生活“好上了天”

2019-10-09     株洲晚报融媒体

1949年,株洲市人均消费支出仅88元,2018年,株洲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27851元,较1949年增长315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株洲市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衣食住行等发生翻天巨变,人民生活实现从饥寒交迫到丰衣足食、从贫穷困苦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维持温饱”到“注重营养”

城镇居民食品烟酒人均支出

1980年:266元

2018年:7134元

增长25.6倍

解放初期,我市城市居民多为解决糊口问题而奔波,1978年以前生活上基本上是“粗茶淡饭”,“半斤肉、三两油、票证几十种”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城乡居民由原来的“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开始讲究食品营养成分,追求食品的绿色健康和安全卫生,膳食结构呈现多样化,用餐地点也从家庭餐桌向餐厅饭店不断转变。

2018年城镇居民食品烟酒支出7134元,较1980年的266元增长25.6倍,年均增长9%。

“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城镇居民衣着人均支出

1980年:63元

2018年:1879元

增长29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收入水平较低,很少购买成衣,大多买布自己做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图片来源网络

收入水平提高后,城乡居民衣着消费和穿着观念发生改变,人们对衣着的认识由注重保暖御寒向时装化、时尚化转变,款式趋向个性化,品牌趋向高档化,一季多衣、绚丽多彩、时尚舒适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人、一衣多季、颜色款式单调的情况,衣着消费支出明显增加。

2018年城镇居民衣着支出1879元,较1980年的63元增长29倍,年均增长9.4%。

“单一低级”到“智能高档”

城镇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

人均支出 1980年:76元

2018年:1837元

增长23.2倍

城乡居民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在“用品”方面的变化。

图片来源网络

上世纪80年代,人们从开始对自行车、缝纫机、钟表“三大件”的羡慕,到90年代把彩电、冰箱、洗衣机作为时尚的一种标志,再到智能手机、液晶电视、汽车等时尚科技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经历了低级实用到高级享受的发展过程,生活质量不断跃上新的高度。

2018年城镇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1837元,较1980年的76元增长23.2倍,年均增长8.7%。

“拥挤简陋”到“宽敞舒适”

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

1980年:7.2平方米

2018年:53.9平方米

增长7.5倍

居住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一座座漂亮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人们居住环境、城市建筑格局不断改变和提升。

图片来源网络

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人们希望住上宽敞舒适房屋的梦想可以通过辛勤努力来实现,株洲老百姓的居住条件迅速改善。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为53.9平方米,较1980年的7.2平方米增长7.5倍,年均增长5.4%。

“以步代行”到“以车代步”

城镇居民交通人均支出

1980年:3.9元

2018年:2553元

增长653.6倍

解放初期,株洲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7千人。那时只有一条很窄的老街,几家私营商店,坑坑洼洼的麻石路破烂得连自行车都不能骑。

图片来源网络

经过几十年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交通落后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变,家用汽车不断普及,高铁、城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日趋发达,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自驾游、高铁游、飞机游方式多样,在途时间也逐渐缩短,空间的距离渐渐被拉近。

2018年城镇居民交通支出2553元,较1980年的3.9元增长653.6倍,年均增长18.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株洲调查队)


来源 | 株洲晚报

记者 | 肖蓉

编辑 | 谭俊杰(见习)

审核 | 匡志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Vaprm0BMH2_cNUg_Bi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