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茶陵姑娘的别样人生,毕业后返乡办厂,26岁当上村支书

2020-04-29     株洲晚报融媒体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村支书的形象大多与皮肤黝黑、头发花白有关,但这些却与茶陵县洣江街道拱塘村的村支书毫无关联,因为该村的村支书是一位“90后”姑娘。上任3年多来,她已带领 40余户建档贫困户脱贫。

26岁上任,与爷爷辈成员共事

刘婵出生于 1991 年,老家就在拱塘村。大学时,她就读于湖南司法警 官学院,学习社区矫正专业。毕业后, 她和爱人回乡创业,办起了纸巾厂。 这一切似乎都和村支书这个岗位完全没有交集。

刘婵(左一)近照 记者 戴凛 摄

2017年初,拱塘村迎来换届,村党 支部要推选一个 35 岁以下的村支书。 作为村里回乡的年轻党员,刘婵被推上了这个最特别的位置。彼时,她仅 26岁,还同时兼任村妇联主席。

“从没想过自己会当上村支书,但 既然选出我,那就捋起袖子好好干。” 刘婵说,与很多乡村一样,拱塘村的年 轻人大都在外工作,要振兴乡村,留下来的年轻人就必须扛起这个担子。

上任伊始,为了摸清“门道”,刘婵常常加班到次日凌晨2点以后。

“我先和他们聊家常,然后再安排 工作,慢慢也就顺手了。”刘婵笑着说, 新组建的村委团队中,她是唯一一位 “90 后”,其他成员中,有的是伯伯辈, 甚至是爷爷辈。因此她上任后面临的 第一件“头疼事”,就是怎么安排这些 “老前辈”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 合,总算理顺了关系。

事情繁杂,她练成了“大嗓门”

村里的事情非常繁杂,时不 时需要调解村民间的一些矛盾。 “他们常常是声音说着说着就越 来越大,自己不大声说话,都没法 插上话。”和村民们打交道,刘婵 也练就出了“大嗓门”。

脚掌骨折的刘婵(左一)拄着棍子参加拆除空心破败房工作 受访者供图

要致富,先修路。2017年前, 拱塘村里的道路只有3.5米宽,每 次车辆会车都成了难题,制约了 当地的经济发展。2017 年,刘婵 团队决定启动道路拓宽改造,将村里主干道路面加宽至8米。

然而,这个大家一致认可的 “好事”,当面对个人利益时,却推 不动了。因为道路拓宽需要占用 个人自留地或涉及其他村土地,沟通非常困难,甚至上来就要打 架。还有别村个别人撕毁协议, 打算强揽工程。刘婵说,好在整 个团队都非常团结、有力,总算是 逐个做通工作,确保这条致富路 顺利修通。

脱贫攻坚,农村是重点。刘婵牵头又建立梅花鹿养殖基地, 解决48户贫困户的就业,每户年 增收 2500 元。“我们还介绍多位 村民进城务工,有的最高年收入 已超过 3 万元,顺利实现脱贫。” 刘婵说。

充满感动,愿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尽管工作充满曲折,但这个 “90 后”姑娘仍然认为,“更多的 还是感动”。

2019 年,村里启动拆除空心 破败房工作,在走访中,刘婵右脚 掌意外受伤骨折。在家休息了一 段时间后,她就拄着棍子出门 了。每天上班,只能由同事们轮着帮忙接送。

刘婵近照 记者 戴凛 摄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不 期而至,而外出人员众多的农村, 更是防控重点。从除夕这天开 始,刘婵就开始了不间断工作的 节奏。为了做好防控工作,村里 在主要道口设置了值守点,刘婵 是绝对主力。由于一开始没有供电,帐篷里寒气逼人。“隔三差五 就有村民自发送来物资,热鸡蛋、 方便面、木炭、篷布,甚至还有大被子、电暖气,感觉特别暖心。”了 解到值守点的困难,几天后,村里 的年轻党员刘星星专门为帐篷牵 起了电线,让这个临时的小家有 了更多温暖和光明。

“看到大家都平平安安,家乡 也发生着变化,感觉很有成就 感。”刘婵表示,沉下心来做事,就 会收获很多。如果还有机会连 任,将会着力发展村里的产业,带 动全村致富。

(株洲晚报记者 戴凛 通讯员 李怡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WoDxHEBfwtFQPkdoPh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