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荣兴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第7期
编者按:文章内容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体观点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近现代,凡是歌颂乐亭这片土地和人民的诗句、歌曲和文章,几乎离不开滦河、渤海和燕山,乐亭的地理位置是北望燕山,南临渤海,东北方向以滦河与昌黎相邻。据知,在乐亭故去的人装入棺材下葬时,要头朝北脚朝南,这样是“头枕燕山,脚踏渤海”。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乐亭曾与昌黎合并叫昌乐联合县,另外,人们还习惯把昌黎、滦县和乐亭三县简称昌、滦、乐,这是冀东的重要地区,所以,乐亭人一提到燕山尤其是滦河和渤海湾就倍感亲切。
抗日战争时期,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雷烨,就曾活跃在冀东大地上,以他的革命热情和才华为党的宣传工作付出了心血,谱写了革命的诗篇和文章。我读过雷烨写的《滦河曲》,歌颂了生活和战斗的滦河两岸和渤海边的冀东人民和子弟兵,这里肯定包括乐亭的热血青年。这首《滦河曲》是:
滦河流水唱着歌,
歌声浮载着子弟兵。
子弟兵的青春——
好像河边的青松林。
滦河的流水含砂金,
金子好比子弟兵的心。
滦河流水向渤海,
渤海岸上发源子弟兵。
滦河流水发源于长城外,
子弟兵回旋喀喇沁。
滦河的流水涌动着死尸,
松林里的人民热爱子弟兵。
子弟兵,像飞鹰,
回旋在家乡河流上,
松林里的人民是好母亲。
青春的鹰,
勇敢的鹰,
冀东年轻的子弟兵。
这位故乡在钱塘江畔的青年,对滦河和滦河一带的人民和子弟兵如此热爱和歌颂,是他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一种体现。据知,1942年丰润县潘家峪发生日本鬼子杀害老百姓的惨案时,雷烨还写了激励人民抗击日寇打击侵略者的通讯。
凡是革命者,只要是祖国的土地,他们是不挑剔工作的地点和条件的。而且做好了为革命而牺牲的准备。他们相信“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1943年在秋季反扫荡中,这位热血青年在平西曹家庄与敌人遭遇,他英勇抗敌,身负重伤,最后壮烈殉国,年仅26岁。我估计那时在那种艰难残酷的环境下,雷烨的尸骨是不会运回故里的,定是安葬在了北国的土地上。我们今天过上了太平祥和又富足的日子,不正与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献出了生命有关吗?
这一发生在六十年前的事情,这位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后人是不应该忘记的。冀东人民、乐亭人民也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