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亭|第6期|“故园觅迹”止园故地访香崖

2020-02-09   乐亭故乡人

作者:王海勇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第6期

编者按:文章内容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体观点

题图为昌黎翠屏山,来自网络,仅为配图

提起新寨大港史家,上了年纪的乐亭人并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清朝末期的史家出了位在乐亭、在京东一带都十分有名望的学者——史香崖。革命先烈李大钊,在他所著的《乐亭通讯》中就曾写到:“乐亭史香崖先生,学识渊博,藏书最富……”是的,史香崖的名字、文化成就,连同他在民间流传的许多故事,已经长久地印刻在乐亭的渐渐发黄的史志书册里了。

——题记

香崖谓谁,止园何处?

香崖者,史梦兰也,乐亭西南乡大港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乡试中举。其品学造诣,称誉京东,著作达六、七百卷,先后主持《永平府志》、《乐亭县志》的编撰,被时人美赞为“直隶一人”。

止园者,香崖旧居也。史香崖大半生隐身治学,淡泊仕途闻达,先于乐亭大港建“止园”,做着书立说之所;后又从昌黎翠屏山购地一方,筑园治学,为其春秋别居之地,亦名“止园”。两处止园,实际上都是史香崖在昌、乐两地的居所。

位于乐亭大港的“止园”,已随抗日战争的烽火烟消云散,物去人非了;而翠屏山上的“止园”,虽较以前风景迥异,却依稀尚存,遗迹宛然,成为后人们寻访先贤、游览故地的一个绝佳去处。

六月里一个晴天,在暑气未升之时,我们攀援在碣石古脉、翠屏山麓之上,去探寻“止园”的旧迹、香崖的行踪。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怀古思人的雅事。

沿着曲折的山路前行,情感的脉络便溯源而上。鲜鲜亮亮的青山翠岭,红红火火的杂果野花,一切都是这样的从容平和,这样的自然生动。

路旁一块巨石蹲踞,斑斑驳驳的石面,诉说着风雨的剥蚀,流露出岁月的印痕。

绿树掩映的巨石上,镶嵌着两块石碑,字迹已然模糊了,细细辨来,可知为史香崖所书“止园”之名及《止园记》全文。据同行的昌黎县文物管理所副研究馆员王恩林介绍,这就是当年“止园”的园门。史料记载,清朝同治元年,史香崖先生“于碣石买山田百亩,规以为园,种松三万株”??于是,“止园”就成为史香崖春秋两季小住的别墅。

巨石颜色微微泛红,与山中诸石皆不相同。究其大小,上可数人围坐。遥想百多年前,史香崖据石坐观春景,沐浴秋风,壮志难酬,思绪起伏。   睹物思人,今天的人们总爱想象往昔的春花秋月,经历的浩渺沧桑;旧地寻游,也就很自然地去试图解读史香崖先生曾经的情怀,参透止园当年的绵绵意蕴。

是的,就是这么一个春日,有客来访,香崖引客于巨石下,清茶两盏飘溢出淡淡茗香。二人观赏着草长莺飞,静听着鸟鸣雀唱,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香崖说,山林里的小鸟儿们真快乐呀。客人接道,你不是鸟儿,怎么知道鸟儿们的快乐呢。香崖反诘,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鸟儿们的快乐呢。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由此,史香崖借用《诗经》“绵蛮黄鸟,止于邱隅”之义,冠园名为“止园”。

这是《止园记》中关于园名由来的记述。

名如其人,止园之名所蕴涵的深意,可以说是香崖先生一生修身治学的真实写照。史香崖虽有功名,但始终远离清朝官场的喧嚣,心无旁骛地理文著书??其文学作品,抒写性灵,语出天然;史学著作,选材精当,评析中肯,对一些乡野典故的撰述更是娓娓道来,亲切扑面。从文献上了解,史香崖先生在文学、历史、地理、民俗、方志诸方面均有专著,主要有《论语翼注》、《叠雅》、《史肪》、《舆地韵编》、《全史宫词》、《古今风谣》、《古今风谣拾遗》、《异号类编》、《图书便览》、《尔尔书屋诗草》、《氏族考异》、《四朝诗史》、《畿辅艺文考异》、《永平诗存》等16种数百卷。此外,还主持了《永平府志》、《乐亭县志》的重修工作。

就是这样,虽说身居止园,但史香崖的思想学识从来没有随着林间清风寂寂荡去。在山花野趣中,在溪水潺潺间,香崖先生的学术创作汩汩而出,长流不竭。身“止”而行“动”,香崖先生的笔管下,流淌出的是一卷卷架得住研读、经得起回味的真知灼见。

止园让史香崖才情尽显,史香崖令止园墨香四溢??这是自然与人性一种最和谐的搭配,因了史香崖的止园,变得风华绝代。

在止园里,瞻仰史香崖曾经居住的地方,甬路清晰,柱础依旧??一砖一石,守候着岁月的流转;一草一木,摇曳出历史的沧桑??这一切似乎在讲述着止园往昔的故事,这故事因止园而生动, 而止园也因故事的存在,愈发显得厚重许多,沉稳许多。

史香崖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世冀东人景仰的一座文化巅峰,就在于他心如止水的那份宁静。

宁静以致远,只有不染芸芸世事的宁静,才能够通达学术的忘我境界,才能够过滤纷繁冗杂的心境,沉淀出一片纯净的天地??这就是处身清朝末期乱世中的史香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这就是香崖先生的作品流传后世的原因。

伫立止园,默默的思想着香崖先生的学识见地,渐渐地,好像能够读出这片青山的心事了,好像也能听懂这阶前屋后鸟雀的呢喃了??春花秋实,寒来暑往,不知不觉中,史香崖先生仿佛已是生长在止园这棵树上的一杆虬枝或者一片叶子了。

后记:现在,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感受到史香崖营造的浓厚文化氛围,但他所开创的文化业绩却不能磨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我们能找寻到史香崖的著作;在北京图书馆,我们能翻阅到《图书集成》这套史香崖曾经收藏的善本书;在乐亭县档案馆,由史香崖编纂的《永平府志》、光绪年《乐亭县志》已经成为珍本。时至如今,我们虽已找不到史香崖的画像、照片,但可以这样说,史香崖的身影脚印,就在这浸透历史气味的书香里,就在历代乐亭人民的怀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