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亭|第64期|老呔作家张墨瑶

2020-04-15   乐亭故乡人

作者:徐兴信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第64期

编者按:本文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体观点。本文标注原创,特指本文作者原创,目的为防映像,非本自媒体原创,如有诉求,请跟帖说明。

题图为配图,来自乐亭故乡人网站

张墨瑶,本名张建国,1939年出生,从小喜欢写作,当小学教师后,连续创作发表文学作品。1983年开始,先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和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走过半个多世纪。他的名字与“老呔文化”紧紧连在一起。

张默瑶从小接受老呔文化的熏陶。

冀东老呔文化,就其内涵而言,早已在域内盛兴,家喻户晓。乐亭县地处的渤海湾滦河冲积平原,俗称“昌滦乐”地区,包括昌黎、滦县、乐亭三县(后来从中分出滦南县和曹妃甸区)。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们有着相近的生活习俗和习性,尤其是其语言具有如吟似唱的韵味,悠长而婉转的腔调,即呔腔呔韵。东北人最早称来自关里的“昌滦乐”人为“老呔”,与清中叶开始这个地区的人们大规模闯关东经商分不开。其中乐亭在东北经商的人最多,因而又有“老呔”是“乐lao亭”二字的谐音之说。这里人杰地灵、文脉繁盛、文蕴深厚,蕴育许多名人志士、文人墨客、艺坛翘楚。近代就诞生最早传播马列主义于中国的伟大革命先驱李大钊。这里产生的冀东文艺三枝花评剧、乐亭皮影、乐亭大鼓和“三歌”(地秧歌、民歌、吹歌),名扬北国,享誉全国。“老呔”愈加熠熠生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造就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进入老呔人的心理,形成共同的品格:聪明智慧,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富有牺牲精神和民族大义。

张墨瑶在历史变革中亲身感受老呔文化。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昌(黎)滦(县)乐(亭)地域文化继续为域内人民陶冶情操、锻炼性格、抒发情感、交流思想起到了无形的纽带作用。文化昌明,顺风顺势,积极挖掘、研究、整理和宣传积淀丰厚的昌滦乐地域文化,彰显出其它文化现象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推动昌滦乐所在的冀东地区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昌滦乐地域文化名正言顺冠名“老呔文化”。老呔的共同家珍,新兴城市唐山的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再现辉煌。张墨瑶满面春风,心中更加明亮起来,满怀激情,执笔讴歌。留下诺言:“生于斯,长于斯,感恩于斯,写于斯”。

张墨瑶幼年涉悟乡俗文化,喜音律爱墨韵,青年即开始边创作,边积累,边提高。改革开放,精神振奋。他脚踏黑土地,行走大海滩,扑浪滦河口,与农民同劳动,跟渔民打鱼摸虾拾贝,亲近、熟悉家乡人。他博览群书,遍读地方史志和家乡名人诗文,遍访乡贤,考察历史遗迹,深入了解地方文化。他对家乡的人文历史、物产资源、民俗风情,如数家珍。对代代生辉、彪炳史册的地方风物文章、仁人志士,魂牵梦系。他置身海隅而胸怀开阔,立志给老呔文化增光添彩。

天赋、毅力、学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独到深刻的感悟,是成就作家张墨瑶的幸运之舟。

张墨瑶以“情愿烟霞铸瘦容”自鉴。他搞文学创作名扬燕赵大地,凭他的名声和成就,定居省城甚至京城不无机遇,但他还是执着地不离故土。他参加工作后,或在县城,或在乡镇,或在偏僻农村居住,甚至去海边渔村落脚。一直到晚年,仍然端农家大碗瓜菜带配海味下饭,爱住土屋睡火炕,他说这样能激发灵感,使创作欲旺盛。他认准一个理儿:“作家不能离开水和土,虽然到处都有阳光,但是少了家乡的土和水,长不出苗儿。”(张墨瑶语)

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创作乡土题材文学作品。从青年、中年到老年,所走过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地方题材的重要小说、戏剧、影视艺术作品问世。他的著作和文章,不断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曲艺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辽宁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等出版,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当代》《剧本》《河北文学》等各种报刊杂志发表。许多作品被收入各种文集。

张墨瑶一生创作中、长篇小说和其它著作38部,其中话剧、曲艺、电视剧本等7部。出版著作和发表文章近5000万字。其主要文学作品,无论小说、散文、唱词、影视剧本,都在浓浓的家乡民俗风情氛围中,写人,写情感,写文化的嬗变。带着明显的地域特色,渤海岸边的泥土气息,体现家乡人杰地灵之文化底蕴和发展进步,社会影响面广。

张墨瑶创作老呔文学作品,独树一帜,其文学作品被标明“老呔系列”,无疑是对其创作风格和特色的文学定位。

张墨瑶严肃选题材,妙笔生花,演绎一个个动人故事,把老呔人的风貌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他的小说作品,如同处身老呔世界。

他创作中篇小说《红花滩》《同学之间》《移花接木》《选婿》《海趣》,长篇小说《霞满龙湾》《同心河》《东屋掌灯西屋亮》等,既有作者亲耳所闻和亲身经历,又有其在不断成长中的思考,转化成小说故事、情节,呔调呔韵。一篇篇小说提供一个个特别的舞台,集合一群群性格、阅历各异的人物,迎面而来。

他成功创作的《东屋掌灯西屋亮》,实现了老呔文学精品创作和宣传老呔文化的历史性突破。这部小说通过讲述生活于滦河下游,以唱民歌而享誉四方的赵氏家族几代民歌艺人生活,表现了家族成员们在旧社会所经历的各种艰难生活历程,以及迎来解放后他们获得新生的喜悦,折射出了一代代民歌艺人的不同命运。他谈创作体会时,进一步把面对哺育自己成长的这片水土的感悟,概括为“文化态势决定命运”“以歌与哭的形式,思考逝去并不遥远的时代,呼唤人性的回归”“烛照现实,启迪当今”,道出了小说的深刻意义。

张墨瑶始终认为,家乡乐亭守着滦河,民歌、皮影、鼓书和评戏(先前称落子)蔚然成风,源远流长,构成乡俗文化的水土。

他精通老呔戏剧、曲艺和民歌,下大力气,以戏“演戏”,采用文艺形式和影视方式,表现产生于昌滦乐地区的艺术奇葩评剧、乐亭大鼓、乐亭皮影和民歌艺人艰辛的从艺历程,呈现出他们挣扎拼搏,以血泪洗涤心灵,树起艺术丰碑。

捧读张墨瑶创作的乐亭大鼓书《海河红医》,大型话剧《哪家烟筒不冒烟》、电视连续剧《京东第一皇庄》(又名《影艺恩仇》)、喜剧小品《皮影传奇》(与人合作)等,仿佛耳边都会传来乐亭大鼓清亮悠长的韵味,醉人的乐亭皮影绵长淳厚的唱腔,大口落子(评剧)优美动听的格调,又回荡在家乡古老的土地上,使得滦河冲积平原充满了美的韵律和声响。

张墨瑶的文艺作品思想深刻。他创作的大型话剧《哪家烟囱不冒烟——评剧始祖成兆才轶事》剧终前的情景,令人久久不忘:成兆才从花丛中走来,传来画外音:“官也罢,民也罢,有名的也罢,无名的也罢,哪家烟囱不冒烟?家家烟囱都冒烟,这就是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我走了,把评戏留在世上,也把我的名字留在世上,任人指点,任人传唱,任人猜想,任人说长道短,任人评头论足。当年我流着眼泪走出绳各庄,末了又流着眼泪回到绳各庄。回来了,又匆匆离开了……”评剧创始人和他的艺人就这样远去,换来的是文艺奇葩的盛开。令人感慨。

根据张墨瑶的长篇小说《老呔儿影》改编的32集电视连续剧《影艺恩仇》(原名:京东三枝花),由著名导演阚卫平执导,2009年制作完毕。连续剧的传奇故事,根据培育了乐亭皮影、乐亭大鼓和评剧这三枝艺术瑰宝的艺人崔浮生(崔佑文)的事迹创编。京东大庄园庄主崔秀文自祖上就一直为皇帝供奉粮食。可是他唯一的亲生骨肉崔八儿,一直流落在江湖。崔八儿和母亲被崔府赶出家门后就一直跟随王化皮影班生活。皇帝下旨禁止唱影,全国捉拿“悬灯匪”,崔八儿为了救王化等人回到了皇庄,认祖归宗。民国到来,崔八儿一心只是钻研皮影艺术,养戏班子唱影,对皇庄的生意不闻不问,父子不和。与皇庄自祖上便有恩仇的纪家趁火打劫,要打垮崔家。此时崔八儿一心只是爱皮影,甚至在父亲的反对下搬出崔家。在父亲弥留之际,崔八儿伤心欲绝,在好友劝说和点拨下,认识到一个男人的使命,担负了振兴家业的重担。崔八儿从皮影戏中汲取的智慧和聪明才智,独辟蹊径为皇庄打拼出另一番事业。崔、纪两家的争斗不曾停止,而这个时候日本人进入中国,国仇家恨当前,纪家女纪香远竟然和崔八儿站到了一起,共同举起年迈的拳头,为保护皮影艺术不被日本人掠夺走而献出了生命。连续剧以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评剧这三种艺术形式为载体,用电视剧艺术形式表现“冀东文艺三枝花”,可帮助人们感受老呔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写老呔的张墨瑶,深深地为家乡自豪。他看到,鲜明的地域文化,造就了独具个性的“呔商”,“东北三个省,无商不乐亭”。呔商的形成兴旺,反转来兴学育人,亦丰盛着地域文化。他始终把通过文艺作品反映乐亭人闯关东经商的辉煌篇章挂在心上。

1980年,张墨瑶写了半纪实的小说《反正小传》(载于河北文艺第一期首篇),写的是乐亭四大家族(崔、刘、张、史)发家传说,即在东北经商的刘家与张家的先祖,艰苦创业,在致富的道路上,找到了商机,成为孜孜不息的典范,集中了老呔的历史辉煌。

从此,张墨瑶凡有关于乐亭人闯关东的书籍资料必读,每遇到过东北住地方(经商)者必聊,常记邑人经商之人文轶事。他年逾七旬,还没写出老呔在商海中弄潮壮举的长篇文学作品,心中不安。他一直酝酿写一部老呔东北经商的文学作品。

30多年之后,2011年夏天,乐亭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安爱军把写呔商电视剧本的任务交给主动请缨的张墨瑶。他不顾年高,愉快地接下了创作任务,不用扬鞭自奋蹄,按照他每次搞创作大作品的习惯,又钻进乡下农家屋(出灵感),每日不离炕桌,奋力挥笔,夜以继日,衣衫不整,满脸焦瘁。从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花半年时间,写下20余万字的30集电视剧本《老呔风云》(初稿)。剧本展现老呔闯关东,在壮阔商海弄潮的历史情景,演绎出许多有成功有失败的感人肺腑故事。纵横驰骋于关东商海的代表武百祥、孙秀三、赵汉臣、王执中、刘临阁,还有张氏(剧中名张竹梅)等成为电视剧本《呔商风云》剧中主要人物。剧本颂扬了呔商引领东北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辉煌壮举,集中体现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诚实踏实,勤奋进取的呔商精神。剧本《老呔风云》(初稿)系张墨瑶最后留给故乡的一份深情厚意。

英杰伟人是家乡的骄傲,也是张墨瑶心中的偶像。他敬仰革命先驱李大钊,早在1985年,在全国最早用文学形式创作传记文学《伟大的播种者》,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1996年再版。

“京东第一人”史梦兰,晚清大儒,学问淹博,承传中华文化于故乡,著作丰厚,自成一家,是张墨瑶献身家乡文化的楷模。1999年,他校注史梦兰重要原著《全史宫辞》,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张墨瑶文学创作多次获奖。1983年中篇小说《移花接木》获河北省首届文艺新人新作奖。1987年乐亭大鼓《海河红医》获中国曲艺大赛一等奖。1989年中篇小说《殷赵村疑案》获晋冀鲁豫山河杯二等奖。1995年中篇小说《老呔影》获河北省文学艺术创新奖。1990年短篇小说《钓蟹》获《当代》杂志优秀作品奖。1991年短篇小说《仙敌》获河北省优秀作品奖。2011年《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与人合著)获全国图书奖。创作长篇小说《东屋掌灯西屋亮》2011年荣获第十一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荣获中国通俗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从事文学创作的张墨瑶,始终坚持积极参加家乡文化建设活动。

他1984至1993年任乐亭县文联主席,创办文学季刊《潮音》,举办多届文学讲习班,组织全县文学作者走向基层,深入群众,采访典型事迹,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同时,他重视文化交流,与刘绍棠、浩然、葛翠琳、刘厚明、张同吾等名作家交谊。走出去,登门求教;请进来,举办创作讲座,提高全县文学队伍的创作水平。他言传身教,审稿评语,提携新人,帮助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作品,编印了多部县作品集,并在文学创作大赛中屡获奖项。

张墨瑶晚年依然深入进行家乡文化底蕴的发掘与研讨工作。他与唐山、秦皇岛地区同仁组建滦河文化研究会,任副会长兼会刊《滦河文化研究》总编。他与昌、滦、乐同仁一道,深入研究老呔、研究冀东民风民俗,组织编发了大量文章、史料。他倡议并参加筹办京东文化名人史梦兰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他支持乐亭文化研究,办好会刊《读乐亭》。

老作家张墨瑶累倒了,2018年1月15日不幸逝世,终年79岁,魂归故土。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的张墨瑶,用文学艺术手段,升华再现风华岁月中老呔人,引领老呔文学创作数十年,名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