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文概况

2019-05-02     治国评论天下

印度人文

印度人口13.24亿(2019年),人口密度是中国的三倍,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这可以让我们感受印度民族的复杂程度,印度有三百多个民族,是真正的多民族国家。印度主体民族人口比例不占优势,这带来了印度的各种复杂情况,这让印度政府做某些事情的困难程度是中国难以想象的。印度如果按照民族分布,划分地方行政区域,学习苏联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估计现代印度不会幸存到现在,早已四分五裂了,其解体的程度也许会更彻底一些。

印地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印度大约有几百种语言,如果算上方言,可以达到1600多种,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这显示了印度语言的复杂程度,也是中国难以想象的。这也显示了中国的巨大优势,统一的语言,唯一的全国性语言,这是多么大的一种优势啊!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统一的语言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节约巨大的人力物力,有利于各种信息在中国的流通。中国不明智的地方是,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过度重视英语,导致全国智力的巨大浪费,也削弱了中国语言(汉语)统一的优势地位。

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2%)、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宗教信仰构成很复杂,特别是排名第二的大宗教,占有如此大的人口比例,各个宗教的矛盾是容易引起的,这也是印度相对中国的重要劣势。中国相对印度,可以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几乎所有非移民国家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群体的分布都是以大集中为主、小杂居为辅,也就是说在某个区域总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宗教人口占据人口的绝对优势,这是社会长期进化而成的,这是人类趋利性的体现。因为,某个地方民族单一或宗教信仰单一客观上可以大幅度减少或避免民族矛盾或冲突以及宗教矛盾或冲突。

曾经流行于印度的佛教衰落了。辉煌时期,南亚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人口信仰佛教,到现在,佛教在南亚已经处于微不足道地位,只在斯里兰卡与不但这样的小区域占优势地位。南亚宗教竞争激烈而残酷,缺乏暴力观念的佛教逐渐被淘汰。而印度教可以与外来宗教抗衡,与外来的伊斯兰教同样获得发展,共同淘汰佛教。

印度教人口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印度的恒河流域具有明显的雨季。古代社会的挖掘能力较差,难以挖较深的墓穴。在雨季时期,埋葬地下的尸体容易被洪水冲出,造成污染,这促使古印度人被迫选择火葬,印度教徒的火葬传统由此产生。中国汉族传统是土葬,拥有财物陪葬的习俗,这导致中国地下埋藏大量的文物。现在中国学习印度教徒的习俗,大力在汉族人群中间推行火葬。

在印度教徒心中,牛是湿婆神的坐骑,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制品。热带暖和的气候环境,促使古印度人形成大便后用水清洗的习惯,延续至今,现在依然不用手纸。用左手清洗便渣,左手被认为不干净。与印度人握手时,自然是不能用左手的。

印度到处是历史纪念碑。一些保存佛祖舍利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铜匾和石碑散布在整个次大陆。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爱罗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筑风格的雄伟的庙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园、德里的壮丽红堡、历史纪念碑、壮观的法特普尔西克里王宫、宏伟美丽的泰姬陵等。由于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破四旧行动,其文物古迹保存的很好,值得羡慕,这是我们不如印度的地方。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2007年相关数据显示,印度人口识字率达到75%,但成人文盲仍高达3亿,居世界之首。2008~2009年,6岁至14岁儿童入学率接近100%,但全国平均小学辍学率高达31%。政府是比较重视教育的,但是其国民并不重视教育,这与中国相反。其人口平均智商不高,这是其国民不重视教育的主要原因,也是文盲多的主要原因。

印度报刊大多属私人和财团所有。印地文和英文报刊分别占总数的37%和16%,二者的比例略微过半,还有大量的其他语言的报纸。这可以感觉到,印度其他语言的影响程度是不能被忽视的,说明印度语言确实复杂。

主要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新闻发布署(相当于政府中央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印最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印度联合新闻社(印第二大通讯社,系报业同仁的合股企业),印度斯坦新闻社(私营)。全印广播电台隶属政府新闻广播部,广播网覆盖全国人口99.1%。对外使用27言广播,对内使用24种语言和146播音,这也可以感受到印度语言的复杂程度,这应该不利于信息的交流,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缺点。印度报刊或新闻机构的民营比例较高,这是值得印度自豪的地方,这也是我国需要学习的地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t96_msBmyVoG_1ZS4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