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部《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大门;年中,《上海堡垒》给这扇门关上了,还焊死了。
8月9日上映当天,其豆瓣评分开局就低至4.2分,不到5个小时又降到了3.7分,截至目前,仅剩3.2分……
票房也是惨不忍睹,上映首日累计票房还没有超过已经上映14天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仅7705万元。当日《哪吒》票房1.1亿元。
这个片烂,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了,毕竟票房和评分在那里摆着,那为什么这么烂呢?
我们先来预告片来,外星文明、末日危机、人性挣扎等等都有了,挺像那么一回事儿。仅仅半年,《流浪地球》之后又一部国产硬科幻,想想都颅内高潮。
片方的宣发也是朝着这个点去努力,义正言辞的宣传自己是一部硬科幻电影,有意无意间也蹭着《流浪地球》的热度,来为自己的宣发造势,早早的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观众满心期待的买了票去电影院看,嘿,好家伙!这哪是什么硬科幻,根本就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情片啊!
电影《上海堡垒》改编自江南同名小说,读者对他可能一头雾水,没关系,刘昊然主演的《九州缥缈录》也是江南的作品,龙族也是他写的。应该说,作为一名作家,他是成功的,其小说品质应该也撑得起一场两个小时的视听盛宴。
但这次问题恰恰就出在原著身上。
原著中,科幻就只是作为一个大的环境背景,根本没有完善的设定。这一点,作者江南自己也承认——小说本质上讲的是一个具有科幻色彩的爱情故事。
所以,从根上来说,这就是一部爱情电影。
在宣发已经铆足了力气,成功的调动了观众对于电影的期待。期待对一部未上映的电影来说肯定是好的,但如果电影本身的品质撑不住观众对它的高期待,自然就会引起反噬——票房的惨败和惨淡的评分。
更遑论还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宣发。这么干的还有一部电影,就是2018年12月31日上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
“二零一八最后一晚去电影院和喜欢的人一起看《地球最后的夜晚》”这绝对是成功的营销,创造了零点场满上座率和预售两亿的神话。但艺术片较高的欣赏门槛导致了它首日后票房的断崖式下滑。
还有一点原因是,现在已经不是“大IP+流量+老戏骨”电影可以躺着赚钱的时代,起码从《战狼2》开始就不是了。
在《上海堡垒》立项筹备的六年中,正是流量电影势头强盛的时候,以当时的眼光来看,签约鹿晗绝对不是赔钱的买卖,甚至还颇有眼光。
但无奈,流量电影崩的太快。流量电影轮番上阵之后,观众也已经大概摸清的这些套路——流量出品,必属烂片。“鹿晗”、“流量明星”等标签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还有着赶客的效果,这应该是投资方当初没有想到的。
观众终究是不好糊弄的,用烂片和流量小生圈钱的时代也终将一去不复返。
《上海堡垒》流量、票房双扑街,似乎也暗示了当初那扇被鹿晗打开的“流量之门”,像是命中注定一般地由他自己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