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姐姐,你要让着弟弟!”“凭什么?”

2019-07-19   教育有想法


文 | 维尼妈妈沐滢

阅读需3分钟


维尼妈妈我最近“沉迷”刷短视频。

每天码几大千字忒累脑子,也需要看看轻松搞笑的小段子调剂一下枯燥的生活。

我发现,短视频里的故事更精彩。


看到这样一个家庭的生活记录,一位宝爸正在给3岁的女儿带发卡,这时旁边1岁的弟弟突然伸手把姐姐的发卡拽了下来。

可能是发卡被抢走了,也可能是因为弟弟拽发卡的时候拽到了姐姐的头发,小姑娘一下子就哭了起来。

爸爸看到这一幕立即制止了弟弟,并且严厉批评了他,让他把发卡还给姐姐。

“还给姐姐,这是姐姐的!你还想去小黑屋呀?”

见爸爸态度坚决,弟弟把发卡还给了姐姐。


一场打打闹闹又充满爱的“家庭矛盾”结束了。

真羡慕这样的二孩之家,我觉得这位爸爸的教育理念正,随手在他20万的获赞上又添一笔。


顺手看看评论区,画风好像有点歪。

一位妈妈留言说:难道不应该是大的让着小的吗?爸爸脚上的位置不应该是弟弟的吗?……不是重男轻女啊!

此观念一出,网友炸了。

大家纷纷指责这位妈妈的观念,分明就是重男轻女,凭什么要大的让着小的?

后来,这位妈妈删掉了她原来的评论。


我理解为什么这位妈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们80、90后的父母,几乎在小的时候,都被父母长辈“教育”过:你是哥哥姐姐,你得让着弟弟妹妹,你得“有样儿”!

虽然80后们是中国唯一一代独生子女,但是也免不了会有亲戚家的兄弟姐妹。

我记得小时候,和舅舅家的姐姐妹妹聚在一起,抢玩具争糖果那是难免的。

当我们因为玩具糖果的归属权闹得不可开交,而哭着去找大人的时候,正在打麻将的爹妈们丢下一句:不许哭,哥哥姐姐得让着弟弟妹妹,哥哥没样儿姐姐不能没样儿!

于是我哥最苦逼,他的糖如数上交,我妹最小,得的最多。

这就是我们曾经一度认为的“公平”。


9012年了!这种愚蠢的“公平”早就被推翻了好嘛!

“大的让这小的”对哪个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不公。


网友们留言回忆自己的童年,类似的经历,虽然没有觉得自己的弟弟有什么不好,但童年也没有很美好的回忆。


更有网友说,她是家里的长姐,总是习惯了被要求“让着妹妹”,导致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来不敢说出口,到现在了都还在下意识地去看父母的脸色,不情愿地为妹妹考虑。

但心底里,却多希望所有人为她考虑过一次。


美国教育专家希瑟·舒梅克曾表示:“按照大人要求进行分享,会中断游戏,削弱亲子信任,并导致虚假的慷慨。”

孩子的世界,对于物权的争夺,跟性别无关,跟年龄无关,需要分析处理:


1、如果物品是孩子自己的

请把对物的处分权还给孩子。

告诉孩子,他自己的物品,别人拿走了,如果孩子不想借给对方,那么就一定要回来,或者帮助孩子要回来。

如果对方想借孩子的物品,请他去跟孩子商量,由孩子来决定是否把自己的物品借给对方。


2、如果物品是公共的

那就要遵守“先来后到”的游戏规则,谁先来的谁先拿到的,就谁先玩一会,后来的就稍等一会。

对于4岁以上、逐渐有分享意识的孩子,还可以引导他们如何共同协作,如何分享一个物品或玩具。

例如,有位妈妈对待自己两个女儿争抢娃娃的处理方式是:引导大女儿,看娃娃的头发是不是乱了,你可以给她梳梳头吗?引导二女儿,看看给娃娃换一件什么样的衣服更合适?

最后引导两个孩子:共同给娃娃打扮一套舞会装扮。

这位妈妈感慨,孩子终于可以共同协作,她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对于孩子之间的争执,谈不到爸爸偏心女孩、喜欢女孩是“前世小情人”而冷落儿子这码事,更谈不到重男轻女。


长期被灌输“大的让着小的”的观念,对于大宝来说,长期违背自己的内心意愿,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存在感低,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小宝会认为:我小我有理,我弱我有理,所有人都得让着我,无法顺利走出“自我中心”,形成社会上人见人讨厌的“巨婴”。

有人说,谦让是美德,中华传统美德不能丢。

谦让需要在孩子充分建立好物权意识之后再去谈论的问题,也更应当是出自孩子内心自愿的前提之下。

你从小是否也被教育过“大的让着小的”呢?

这种理念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你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吗?

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