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 | 故事 | 儿童心理 | 家庭教育
文 | 维尼妈妈沐滢
阅读需6-8分钟
做了妈妈之后,我偏爱一切和孩子、教育有关的影视作品。
大部分优秀的作品中映射的社会现状和包含的教育理念,都值得我去思考。
《银河补习班》,看完先导预告片就决定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的影片,终于在昨天带娃去看了点映场。
两个小时,几度泪崩。
这是继黎巴嫩影片《何以为家》之后,我要强烈安利给各位父母、老师这部国产影片。
最好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邓超饰演的马皓文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工程师。
1990年亚运会前夕,他所参与建设的大桥在万众瞩目下轰然倒塌,作为项目的负责人,马皓文替单位背了黑锅,锒铛入狱。
在狱中,他和妻子签下了离婚协议书,也失去了陪伴儿子成长的机会,他的儿子马飞也因为这件事被所有的伙伴嘲笑,在学习上也一落千丈。
1997年,马皓文出狱,得知儿子已经被送去寄宿学校。
缺失父爱的马飞在这几年中被同龄人欺负,也愈发叛逆。
马皓文再次见到儿子马飞的时候,马飞面临被学校开除的窘境。
马皓文并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个笨蛋,他和跟教导主任定下了考进年级前十就可以继续留校的赌约。
但是在考试之前的这段时间,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孩子爱上了学习,带他去用心感受这世界。
马皓文也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培养出马飞的成长性思维,让他更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成为航天员的马飞,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从太空平安归来……
几百字的“剧透”,根本无法诉说这部影片给我带来的震撼,所以,它是一部无论怎么剧透,都不及去影院感受一次的佳作。
关于这部影片,我更想和父母、老师们谈谈这些触及心灵的感受:
马飞从小就被老师说成是“缺根弦”,连他的妈妈一直在说“他本来就笨”!
顽固又偏激的教导主任更是屡次板上钉钉地告诉马飞的班主任:煤球再怎么洗,也成不了钻石。
唯有爸爸马皓文却很坚定地告诉孩子:
所有人都说你是废物,笨蛋,蠢货,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远不是!
当看到马飞被所有人贴上坏标签的时候,坐在我身旁的一个姑娘突然说:好像我妈在训我!
的确!
我们身边太多的孩子,就是被毁在父母、教育者不负责任的贴标签中。
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随机抽取了1-6年级的18个孩子,将他们随机分成3组。
他随机抽取了一份名单,告诉老师,这份名单上的孩子是“最有发展前途者”,并让老师保密。
8个月后当他再次来到学校复试的时候,那份名单上的孩子的确在成绩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然而,罗森塔尔公布了他的秘密:他根本不认识这些孩子,名单是随机抽取的。
但他给老师们的心理暗示,则让老师有意无意地更加关注这些孩子,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关注。
罗森塔尔效应总让我觉得细思极恐。
尤其是当这个效应以负面的、消极的方式出现,那么想毁掉一个孩子,就变得易如反掌。
因为只要父母或者老师,每天都对一个孩子说:你是笨蛋,你无可救药,你就是没脑子,你将来什么也是不是!
那这个孩子,真的就成了笨蛋、没脑子,将来什么都不是。
而在我的成长中,我听到太多的老师对我、对我的同学这样说过!
小学5年级,我发烧趴在课桌上做不出数学题,班主任厉声批评:你发烧就是借口,你就是个笨蛋,说你笨你还不承认?
当我妈听到老师对我的评价之后,同样作为教师的她愤怒地告诉我:
你从来都不是一个笨孩子,你不笨!没有人天生就是笨蛋,你不应当放弃努力!
没有哪个正常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是笨蛋、没脑子,缺根弦!
不负责任地给孩子贴标签的父母和老师,本身非蠢即坏!
和所有人对马飞的天资做评价不同,影片中,爸爸马皓文一直在强调“我更让他学会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
他也一直在鼓励儿子: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他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在让儿子追赶上成绩之前,马皓文一直在问孩子为什么要学习。
马飞给的答案很简单:考清华北大啊,妈妈说的。
但考大学、考名校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
十年寒窗,就为了在结束苦读的一刻把课本撕成碎片,进入象牙塔,人生就此圆满了吗?
马皓文的金句,给人以鞭策:
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让孩子知道人活着为什么,学习应当是一生的习惯,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几天前,我的小侄女中考成绩公布。
她妈妈说,看来只能上八中了(同样是我们这的省级重点的高中)。
小侄女挺上火,她不甘心就这样和向往的第一中学(全市最好的高中)失之交臂。
我理解小姑娘的心理落差,但在我看来,重点高中、包括未来的重点大学,都不过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就像马皓文说,学习应当是人一生的习惯。
即便是孩子有一天完成了学业,也不要忘了保持学习的状态。
因为人生从来都是由不同阶段组成,在某一个阶段取得成绩,并不意味着这辈子就趴这一阶段吃老本。
我告诉我的小侄女,她姑姑我前几天刚又考下一个资格证。
有上进心,希望进入更好的学校是一件好事。但保持学习的状态,才能在人生的路上永远出于不被淘汰的地位。
所以,不用去在意眼下的得志或失意。
人生路太长,谁也不能以一个阶段的成绩来一眼看尽整个人生。
马皓文一直在鼓励儿子:保持脑子一直想,一直转。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一词。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一切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并且乐于接受新的挑战。
他们愿意把握困难又有挑战的机会,觉得挑战能让自己拓展能力、获得成长。即使遭遇困难,或者失败了,依然能充满热情,继续努力,因为他们更看重未来的发展。
而与之对应的,是“固定型思维”。
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智力水平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没有多大意义。也不愿去接受挑战,当受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会为自己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这样的人最终走向平庸。
电影中,那个古板刻薄的教导主任,和他教育出来的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疯掉的养子,都不具备成长型思维。
真正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同样也不会畏惧未来将要面对的打击和压力。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马皓文带着马飞,在离上课还有10分钟的时间里,去草地上真正地感受生活。
马皓文说:
看了那么多好学文,为什么写不好作文?
最关键是,真!
写你感受到的东西、写你相信的东西……
马皓文让儿子闻闻花草香,用手触摸它们去真实地感受。
当他吟诵起“草色遥看近却无”时,马飞恍然大悟,原来,眼前那片远远看过去郁郁葱葱的青草,离近了却真的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看到这一段时,坐在我不远处的一位父亲,用手机将它记录了下来……
马皓文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马飞,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工具,脑子一直转,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这也让马飞在遭遇洪灾的时候,用旧门板和衣物搭建了一个木筏,成功自救。
我和女儿都很喜欢的一套科普童书名字叫《神奇校车》,故事中卷毛老师用一辆可以72变的神奇校车,带学生们去真实地探索他们要研究的课程。
这虽然有些玄幻的成分,但这套书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就是力争让孩子身临其境地去感知。
书本里有很多知识,但更多的知识在于书本以外真实的生活中。
我们带孩子读书,读万卷书,更要带他行万里路,让他真正地去看去感受,那种感受胜过一堂课里任何说教。
孩子内在的感受丰盛,他自然有可写的东西。
当马飞的妈妈忧心忡忡地打电话来询问儿子报没报补习班的时候,马皓文胸有成竹地说,他给孩子报了全市最好的补习班——银河补习班。
其实,根本没有这个补习班。
最好的辅导,在任何一个补习班中都教不出来,那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马皓文的教育理念就是这样:
家长怎么说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家长怎么做。
当父母每天准时打开书本阅读和充电,孩子必然会受到一种神奇力量的影响。
马皓文的教育从来不是用怒吼与拳头。
但他也是个平凡的爸爸,也会因为生活上的压力和不顺心而迁怒于孩子。
当他再次为自己的案子申诉,却被局长赶出来的时候,他终于没有忍住怒火,而一股脑地把它们撒向儿子。
他同样懊悔不已。
事后,他真诚地向儿子道歉:对不起,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也会犯错。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所以有人说,只要一想到做父母不用考试,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爱孩子的父母,都会愿意一点一点学着成为一个好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和进步。
犯错了不怕,怕就怕在碍于那个“父母的脸面”,而不愿意诚恳地向孩子道歉。
曾经有个12岁的孩子向我吐槽,他妈妈总是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辱骂他。
有一次,他被误会弄坏了同学的作业本,妈妈在根本没有了解整件事的来龙去脉的前提下就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
可事后,另一位同学的家长告诉他妈妈,其实是另一个孩子做的,她儿子只是偏巧看到了。
但,他并没有获得妈妈的道歉。
相反,他妈妈对他说“我说你都是为你好,你从这件事里就得吸取教训,下一次就要懂得避嫌!”
这个孩子委屈得直掉眼泪,可是他妈妈却说:
我怎么可能向孩子道歉呢?我是家长啊!我要保证我在孩子面前的威严啊?家长怎么可能让孩子抓到犯错的把柄呢?
“我是为你好”,是这个世界上最毒的鸡汤!
敢于向孩子道歉的父母,其实并没有在孩子面前失掉权威,相反,会让给孩子感受到接纳和真诚。
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到孩子,会为孩子树立一个知错能改、能够对自己言行负责的形象,孩子也会从爸爸妈妈的道歉中学会如何正视错误,如何加以改正。
当父母在孩子面前卸掉了高高在上的面具,孩子也会体会到一种没有鸿沟的亲子沟通。
孩子会感受到,其实父母懂我!
做孩子背后那个有力量的父母,孩子的内心也必将充满力量。
《银河补习班》,安利给每个父母的一堂如何做好父母的补习课,真的不容错过!
本文图片源自《银河补习班》先导预告片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