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石窟是丹棱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镌刻着千年历史文明一路走来的印记
是一部历史活教材
其中
丹棱的郑山石窟群最为有名~
近日,记者跟随丹棱学者万玉忠前往丹棱黄金村大山深处,对千年的郑山石窟群进行了实地探访。
一路上,进山道路曲折难行。驾车上山一侧是山,一侧是沟,“佛藏深山”的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
深山中的千年石窟
在丹棱人心中,郑山石窟群是国宝。万玉忠和丹棱石窟亲密接触,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
在路上,万玉忠讲述着他与丹棱石窟的相识经过。他记得,1985年初春的一个上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的胡文和先生专程从成都来到丹棱,他负责陪同考察。当时徒步20多里山路,好不容易找到郑山石窟群,靠近几个大石包一看,只有那些大部分断头少臂的摩崖造像。当时又累又饿又悔恨,万玉忠生气地说了句“大老远的跑来看这些冰冷、坚硬的石头娃娃,不值!”胡老师看他很生气,忙解释说:“值得,值得,待你了解这些精美的石窟艺术,就晓得它们是国宝。”跟随胡老师考察丹棱石窟艺术之后,才完全让万玉忠改变了当初的看法。
1个多小时车程,记者一行终于来到郑山石窟群前。
砂石崖壁上一座石窟赫然映入眼帘。凑近一看,有些石窟风化严重。据万玉忠介绍,该石窟群凿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而眼前这些精美的石窟是在什么背景下凿出的,记者也心生疑问。
在郑山一龛释迦说法图中有一则斑驳的题记,隐约还能分辨出“释迦佛一龛并八部”“众人等奉为圣文神武皇帝陛下”“天宝十三载岁次甲午三月十日”字样。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丹棱人开龛造像,祈求大唐国运昌盛。怎奈事与愿违,一年后,这位“圣文神武皇帝”就在安史之乱中仓皇入蜀了。
中原大批官吏、商贾、贵族、画师、石匠随之南迁,唐朝王室、官吏历来有开龛祈福的传统,远离故土、金戈铁马的生活令他们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于是募来画师和石匠,在岩壁上凿出一龛龛精美的石窟,希望这些石窟佛像能保佑他们早日回到故土。
受此影响,盛唐之后,丹棱石窟造像已如雨后春笋一般了。诸如郑山、刘嘴、鸡公山、龙鹄山、佛堂子、佛耳岩、穿洞子、黄山、古佛洞、中观沟、仙人顶、五块石等石窟中屡屡能看见“大中”“天宝”“咸通”“元和”“会昌”等年号题记。
据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统计,丹棱县境内有石窟雕像26处160多个窟(龛),大、小雕像31000余尊,保存较好的有110窟(龛)12000尊之巨。这些石窟造像,沉静、庄严、华美,纹饰精致细腻,有的造像恰似真人。
砂石崖壁上“活化石”
来到石窟群,群内的双观音窟让人惊叹。凑近一看,窟中有两尊高约160厘米的观音,像是一位女子身高。观音体态修长,腰部极为纤细,恰如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繁复的璎珞恰如其分地与身体融为一体,全无雕凿痕迹。
“双观音窟是郑山当之无愧的精品。”万玉忠介绍到,这座石窟群内,除了双观音窟外,郑山《观无量寿佛经变相》窟也十分珍贵。该石窟为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所凿。记者见到,窟中的主像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右为大势至,皆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其间和两侧还凿有168尊罗汉和菩萨像,或坐或立,合掌置于胸前,静听佛主讲经说法。
而在主像的上部和下方二层三层台阶还凿出45度勾栏楼梯建筑,有仿木结构的殿、堂、楼、阁、桥、廊、亭、水池、莲花、瑞木及诸天人物。最耐人寻味的是满壁荷花童子和化生菩萨,情态迥异,有持幡者、戏耍者、沉思者、媚笑者、采莲者和舞技等等,构成了一幅歌舞升平,充满欢乐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图景。整个观经变相图层次分明,内容丰富,风格突出,结构合理,气势宏伟,生动古朴。被考古专家誉为“罕见的唐代石窟建筑艺术精品”。
“各个石窟都是历史的映照,精美自然。”万玉忠说。来到千手观音窟前,记者被石窟中千手观音体所吸引,这座石窟主像足足有32臂,其椭圆形的举身光中,均匀地排列三圈手掌,背后1007只佛手像孔雀开屏一样展现在崖壁上,有一种慑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在临近石窟群右侧,被后人称为“丹棱石窟雕像艺术之冠”的观音窟更是精美绝伦,只见石窟头戴宝冠,冠正面中部刻画佛一尊。冠下露束发,双耳穿环,面颊丰腴,仪态典雅、秀美。身着宝缯,赤足于仰莲瓣的莲台上。上身半裸,下着羊肠大裙,璎珞披体,左手上举,右手下垂握连苞。头略左偏,肩右倾,身躯呈S形,显得婷婷玉立,婀娜多姿,衣裙仿佛在微风中飘动,唇边绽露出纯洁无邪甜美温顺的微笑。
放眼望去,石窟群内还有令美术家们叫绝的飞天女童,神态惟妙惟肖的美鸡女,富有田园情趣的牧牛图,悠然自在的西天圣众等,“这些石窟都将神像人化,缩短了神和人之间的距离,堪称丹棱石窟艺术中的精品。”万玉忠说,这些石窟虽沉睡千年,但确实如“活化石”般存在,它对当地的建筑艺术、宗教艺术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内容请拿起手机微信关注“眉山东坡文化”~
来源:东坡文化网记者 王琴
编辑:蒋萍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