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0月27日的澎湃新闻报道,北京市第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不应该让孩子们背诵。
李家声老师是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界的名师,说话的非常有借鉴意义。
有家长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弟子规》是糟粕,不是提倡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吗?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什么不对的?
传统文化有糟粕
李老师认为,《弟子规》全书充满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们现在要提倡的价值观与创新精神是相违背的。
为什么这样说?拿第一句来看"弟子规,圣人训",显而易见,讲究的就是一个"规"字,要人听从权威。
里面的内容虽然在劝孩子向善和孝道,可条条框框太多。这样的文化在封建背景之下,有它存在的价值,可几百年的今天,社会的价值观早就在进步。我们怎么能呆板的按照古人的教育观念,去教育现代的孩子呢?
李老师称这类书为"糟粕",如果觉得这样说法太直接太极端,也可以说是"不适合当代需求"。
与《弟子规》类似的,还有《二十四孝》等。又有家长不解了:教育孩子们要"尽孝"的《二十四孝》又有什么问题呢?
我们可以看看其中一个故事,具体怎么说的。故事叫《埋儿奉母》,大意说的是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很穷。他觉得如果把饭菜分给孩子吃了,那自己的老母亲就吃得少了,这是不孝顺的行为。于是他下决心,把孩子埋掉,把吃的让给母亲,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但母亲只有一个。
古时候天灾人祸战争贫乏,物资匮乏常常吃不上粮食,这些故事也不能说完全杜撰,郭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有他的无奈之处。
可现代家长,若还让孩子接触、背诵这样的故事,不是显得非常愚昧了吗?
与其说这是教孩子"孝顺",不如说是愚孝。
为什么有些家长会执迷让孩子背诵这些?
1.不了解"传统文化"和"国学"
很多家长一听到"国学""传统""文化"这几个关键词,就愿意掏钱让孩子去学去背。
实际上,他们可能一点也不了解这些东西,只是想买些书、买些课程、报一报培训班,让孩子跟着课程或老师去学习。
说白了,就是自己没有一点"人文素养",却被当下营销洗脑,妄图花钱堆出一个有"人文素养""国学气质"的孩子。
2.认为背诵得越多,就越有"知识"
许多家长执迷于然让孩子早早地就背诵几百首唐诗。李家声老师就说了一个例子,她见过一个9岁多的女孩,能够背诵整本的《大学》《中庸》和《孟子》。
尽管如此,在李老师看来,这个女孩"太可惜了",因为她花了大量的功夫去背诵这些"僵化"的东西,会认为这样做就是对的,缺乏创新精神。
李老师一段话就点出了这类家长的误区:不是背诵得越多,就会然给孩子越有"知识"。
我们教育的孩子的时候,不能讲"形式主义"。冷冰冰的背诵,永远是"死"的,明白其中的内涵,能够创造出新的东西,才是"活"的。
家长如何帮孩子"去粗取精"?
在面对传统文化时,人人都会说"去粗取精",但是又有多少家长这样做了呢?
1.不要盲目
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宣传口号说得十分令人心动,一不小心就会掏空家长的荷包。越是如此,家长越应该擦亮眼睛,不能盲目听信广告内容。
2.甄别内容
无论是《弟子规》还是《二十四孝》,这类教孩子的国学和传统文化的选材,原本就不难。它们不像编程课程、智力开发等等领域,多少还有些门槛,
家长完全可以提前了解一下,自己去读一读,感受一下其中的价值观。可是很少有家长这样做。
为什么?无非是图花钱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想过多的花费自己的心思。宁愿把孩子送去培训机构,自己多刷两个小时的手机。
3.学习传统文化不靠"死记硬背"
与其走让孩子2岁能背诵唐诗,3岁背《三字经》全文这样的"形式主义",更重要地是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感"。
李老师还给记者演绎了一段如何给孩子讲解古词的方式,就是把古代的优美的曲调"唱"出来。
与此类似,将枯燥的文字与音乐结合,央视也有个节目叫《经典传唱》也是这样做的。邀请了许多专业的作曲人,将诗词重新谱曲,让现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古文里的"美感"。
这样灵活多变的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熏陶。
4.和孩子一起成长进步
很多人希望孩子有人文气质,大概是因为自己比较缺乏,就特别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实现。
可是我们要知道,越是这样的情况,越不容易出"才子"。因为家庭氛围,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那些"书香门第"能够一代又一代的出文豪、作家,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良好的家庭氛围。
如果想让孩子有人文气质,不如从现在开始,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哪怕自己也是"小白",和孩子一起入门启蒙,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动力吗?
假如家长这样做不到,又何苦奢望孩子能在这条路上熠熠生辉?
关于名师认为《弟子规》是糟粕,不应该给孩子背诵,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