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t渭河干流,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
流经甘肃省中部,东南部和陕西省的中部。一般以西源为正源,即渭河发源于鸟鼠山。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于渭源县西南豁豁山,汇集山区众多支流,为常年性河流,长30多公里,东北流至渭源县清源镇与西源合;西源名禹河,源于渭源县西鸟鼠山,河流短小,为间歇性河流,东流与西源合后始称渭河。东流过陇西县。再东南流入武山县,南岸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汇入,再东流入甘谷县,北岸有散渡河注入,至天水市又有葫芦河由北岸注入,精河由西来汇,再东汇牛头河。过小陇山,入陕西省境。
其中:在甘肃省定西市境内,发源于定西市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高程1383米 ,干流由西向东流经渭源县、陇西县后,于鸭儿峡注入天水。境内集水面积10241.78平方千米,占渭河总面积134767平方千米的7.6%,年输沙量5044万吨,境内侵蚀模数5100吨评方千米。 在天水市境内,渭河干流流经武山县、甘谷县和麦积区两县一区,全长270公里。
渭河
渭河干流在陕境内,流长502.4公里,流域面积67108平方公里,占陕境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0%。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03.7亿立方米,其中陕境产流62.66亿立方米;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5.8亿多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3。渭河干流从天水出甘肃省,东流至天水与宝鸡接壤,经宝鸡市的陈仓、渭滨、金台、岐山、眉县、扶风,咸阳市的杨陵、武功、兴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户县、长安、未央、灞桥、高陵、临潼,渭南市的临渭、大荔、华县、华阴等22个县(市、区),至潼关的港口入黄。
径流变化
渭河中下游径流的年际变化,表现为南部小,北部大,即渭河南岸秦岭山地年径流量丰富而年际变化小;北岸黄土区年径流小而年际变化大。年径流的变差系数,秦岭北坡一般为0.30~0.40,其中石头河、清姜河等仅为0.30,黑河、涝河及沣河等为0.40,再往东的大峪河、石砭峪河等又减少到0.35。最大年与最小年的比值为3.0~4.0,在秦岭北坡的分布情况与变差系数的分布相适应。黄土塬区的变化最大,变差系数为0.45~0.60,最大年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为4~6倍。渭河干流水量大,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变差系数0.30~0.35。
渭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明显,干流以秋季流量最大,约占年径流的38%~40%,夏季占32.8%~34.2%,春季占17.7%~19.1%,冬季为8.3%~9.9%。南岸支流黑河及以西的河流,以夏季径流量大,秋季次之;黑河以东的河流则以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径流的比重较大,可占到21%~27.3%。北岸支流以千河径流的年内分布最不均匀,秋季径流占52.6%,夏季径流只占23.5%,春季径流也较低,为14.6%。漆水河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春季占23.2%,与夏季25.1%相近,冬季径流高达15.8%,比千河春季径流还高,其原因在于下垫面因素的影响。
堤防工程
渭河堤防工程始于唐代咸阳柳堤。据《重修咸阳县志·古迹》载:唐时咸阳筑堤防渭水溃决,植柳逾万,故名柳堤。清代华县、宝鸡等地筑堤防水。《续修陕西通志稿》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华州牧席绍葆劝民于沿河低洼处筑堤捍水,居然无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涨,水从无堤段漫出,州牧闻讯后亲赴华县侯坊、吴家桥和大荔胡村等处,与各村耆老共谋接筑渭堤,数千人费工一月,增新补旧,接筑赤水以东、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余里,民乐安堵,齐颂席功。
清宣统年间,宝鸡县曾请准拨款在阳平镇修筑河堤。民国24年(1935)陕西省水利局会同宝鸡县在阳平镇南修建丁坝5座,全长1145米,坝体以直径约0.2米、长约6米的木桩排成两行,插于河内,排距2米,桩跨0.7米,排桩之间纵横平铺梢料,上压石子。5坝成后,河泓流势已见南迁,北岸各坝间河床逐渐淤高,使阳平镇得到保护。
民国25年(1936)渭惠渠拦河大坝建成后,先后在大坝上下游两岸建丁坝34座,并建起了护岸防护林带,用以稳定河势,防止塌岸,保证引水。
1963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成立由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交通等部门和沿河各专区、市、县(区)领导组成的渭河治理领导小组,1972年在领导小组下专设治渭办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兴平、咸阳、西安、高陵等县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机构15个,管理人员169名。
1954年渭河洪水(简称"54型"洪水)以后,开始对渭河进行全面规划治理,并采取统一目标,分段设防,县(市)包干,逐步实施,集中会战与经常维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强,并初步建成了防洪抢险通讯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