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海珠区环岛路海珠涌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上一处“钉子户”引得路人拍照围观。这户房屋属于革新路海傍外街16号部分没拆掉的旧房子。户内老中少三代仍在居住,对于市民前来“参观”表示无奈。房屋嵌入桥中央,网友评论称此处为“海珠之眼”。
海珠涌大桥中间的“桥中房”迅速走红网络。不少人甚至还专门走到屋主家附近参观拍照,这里一夜之间,几乎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屋主很无奈
面对众人围观,屋主梁女士显得很无奈。据媒体报道,梁女士说,从3日开始,就不断有人过来,不搬走不是为了钱,要的是房子,但是政府官员没有房源给。
据梁女士介绍,十年前,政府带她看过一次房子,在海珠区革新路的凤安花园,但她称,屋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三尖八角”。但在广东,“三尖八角”的房子是大忌讳。梁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家小朋友一进去就说,宁愿住自己家里也不愿意住那里。”
上个月,政府要她搬到宝岗大道,梁女士没同意。她说:“屋子对着医院的太平间,我宁愿住在这里,也不愿意对着死人。十年前和十年后就看了两间房而已。”
海珠区住建局反馈
6日,广州市海珠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2010年开始,海珠区就启动了该桥征拆工作,涉及私人房屋47户以及相关单位7个。2019年9月份,除了海傍外街22号(“最牛钉子户”;门牌号)外,均已签约拆迁协议,共征拆房屋约9050平方米,征收土地约4230平方米。
自从启动征拆工作以来,相关部门和街道一直与业主协商沟通,宣传解读征拆工作,详细讲解拆迁的补偿标准,并且提供了货币补偿、置换房源等多种补偿方式供业主参考。置换房源提供了位于革新路、宝岗大道、新港中路等不同地段不同朝向、交通便利的房源供业主选择,但一直没能达成共识。
最终,在确保海傍外街22号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桥梁建设绕开了该处的征拆节点,并在桥下为该住户保留了出入通道,实现了桥梁的正常开通,今后相关部门将继续保持和该业主沟通协商,争取尽早达成共识。
针对这种现象,网友议论纷纷:
有人表示支持居民不迁
有人认为该行为有点自私
有人表示对公众隐患担心
海珠涌大桥简介
据广州日报,海珠涌大桥全长400米,双向4车道,南北走向,是环岛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珠区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之一。海珠涌大桥的建成有助于加强海珠西部片区南北向交通供给,进一步完善海珠区的道路布局,有效缓解工业大道、洪德路的交通压力,改善沿线居民出行条件。此前,从太古仓到洲头咀公园,需要绕行工业大道,驾车需要25分钟,步行需要40分钟;桥梁开通后,驾车需要5分钟、步行需要20分钟,大大方便了周边居民的出行。
据介绍,海珠环岛路全长42.2公里,宽度26-40米,规划建成集交通、景观、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道路,是海珠区历届区委、区政府重点打造的建设项目。目前,环岛路已建成24.9公里,在建4.8公里,正在办理前期研究工作12.5公里。
史律师评析
从广州环岛路海珠涌大桥上的“桥中房”事件中,房屋拆迁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体现得淋漓尽致,涉事房屋没有因为双方经济实力、政治地位的相差悬殊被强拆。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平民百姓深得实惠。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此事件,就显得不正常、不和谐。“桥中房”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利影响是难以计算的,谁该对此负责呢?拆迁方及有关部门是否穷尽了一切合理方法和建议,真心诚意来解决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作为被拆迁人,理应当审时度势,主张不仅合理合法,亦应端正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避免滥用法律平等地位的身份,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