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BBC消息,英国当地时间2020年4月6日夜,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新冠肺炎病情恶化,已委托外交大臣在必要时行使首相权力。
4月5日约翰逊因新冠肺炎症状持续,在家隔离10天后被迫入院检查。
截至英国时间2020年4月6日9时,英国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累计52274例,新增3823例,死亡率超过10%,英国疫情处于高危时期。
而新冠肺炎疫情在英国爆发后,英国高等教育业界就对2020/2021新学年的招生形势深表忧虑。
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教授在3月底线上举行的英国高等教育论坛上指出,由于疫情的干扰,国际间学生流动的规模将在5年后才能恢复到当前水平,世界高等教育在未来若干年内进入“买方市场”。
其实,所谓国际间流动规模主要指美国、英国的国际学生总量。以2018/2019学年为例,美国大学的国际生规模为1095299人,英国是448670人,居世界前两位。
同期入学美国和英国的中国学生分别是37万人和9.5万人,中国学生的走向对全球国际学生流动将起到决定作用。
而在此次疫情中,美、英受到的影响都很大,马金森教授甚至悲观地认为,美英国大学在今年9月正常开学的可能性很小。
由此,中国学生2020年入学美英大学的变数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由于东亚地区的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疫情控制较好,中国大陆学生留在本国,或选择周边境外学习的几率在上升。
至于“买方市场”的局面,早已形成,疫情只不过是敦促美英大学尊重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属性的催化剂。
一旦疫情无法在今年夏季结束,美英大学2020/2021学年甚至可能从跨年变成“单年”,即2021学年,恐怕将失去绝大部分新增入学的中国学生。
英国将为此少收入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来自国际学生的学费。
虽然美英大学的国际生比例并不高,其中美国只有5.5%,但各校差别很大,有些学校招生对中国学生的依赖程度很高,2020年的风险也会随之飙升。
为了规避国际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骤降的风险,英国大学间争夺本土和欧盟本科入学生源的态势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一些英国大学拼命地发无条件录取(unconditional offer),引起了政府和教育监管独立机构的警觉。
针对英国当地学生和欧盟学生的录取,所有英国大学有可能恢复2015年废除的“招生帽”,即规定各校招收此类学生的上限。
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的中国学生比例最高,这些国家的高校正在实施或考虑实施适当降低中国学生占比的方案,以更多元的招生方向降低招生风险。
英国大学会不会出台类似的举措呢?还将拭目以待。
基于此,对准备2020年9月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而言,确实存在两种可行的方案。
一种是延迟入学(deferment),将英国大学的offer延到2021年9月入学。
另一种是“周边学习+转学英国”的“曲线救国”方案,即先申请英国认同的教育体系、中国大陆周边区域(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待疫情消除,再转学至英国大学。
作者简介:
老赵(Andrew)国际教育知名观察家,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常年担任英国大学中国区/东亚区总监。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特约留学培训师,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城市广播特聘教育专家。资深教育自媒体人,平台阅读量超过1亿次,撰写出版《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