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英语演讲比赛一句话说不出来!那一刻,我看到了遥远的自己

2019-12-09   赵刚Andrew


女儿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大眼睛很漂亮,羞涩、懵懂的眼神中,透出对身边的世界一股怯生生的专注。

随我,她的形象思维敏感,画画特别投入,笔调幼稚、原始、野生,可以达意、自圆其说;

也随我,逻辑思维、语言都慢热,益智数学课布置的“数独”做不出来,数学题经常读不懂。

除了字写得认真、工整,没看出什么特殊的天赋、技能,不算机灵会来事儿的那一类,连小队长也没评上。7岁看老……

在人人自危的海淀教育圈,“六小强”的“点招”能指望得上吗?电脑派位的馅饼……

不想让孩子走我当年死读书的老路。人到中年,还时不时能听到老师的咒骂声,听话的乖孩子最容易就范,老实巴交的学生最容易学傻。

把一切归因到自己笨、不努力,这是当年教育的杀威棒。如今在大城市不再时兴,班级、年级大排队的事已经很罕见,针对学习成绩而死乞白赖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越来越少。

严师仿佛都去了教育不发达地区,把那里的孩子整得有点傻乎乎的。听说等成绩上去了,当地也就教育发达了。

海淀有些地方也挺严,也没给归入教育不发达地区,而且听说绝大多数家长都哭着喊着要求严一些。

我开始以为这些家长是与我一样学傻的那一拨,后来我好几个没学傻的同学也是这个想法。

最近,在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中国名校做研究的老师现身说法,表示自己就是从教育不发达地区被严格要求后考上名牌大学的,还留校做研究员,说明脑子没傻,分得清好赖,而且别人说什么都不信,就信自己说的。

我开始犹豫了,开始反省:留过学的人容易脱离国情、不识时务,不严一些,放任自流,孩子跟得上时代吗?

对女儿,我也得严一些了。学傻了没关系,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这总会吧?等学傻了、又跟不上形势,在国内可真混不下去了。

辅导奥数我肯定不行,英语还可以对付。

最近全国中小学英语演讲比赛又开始了,二年级也能参加,我给孩子报了名。帮她改写英语自我介绍,要求背熟,拍了视频发给组委会,居然过了初赛,进入复赛。

复赛前10天,把比赛要求的英文绘本通读几遍,搞几个模拟测试,等到在线复赛当天,我抽查了几个问题,女儿都没有回答上来,问题的顺序变了,她也就不会了。

我当时一阵眩晕,又强化了两个小时的练习。而比赛时,即使是常规的自我介绍部分,女儿也一下子变得磕磕巴巴。

更糟糕的是,老师偏偏问了绘本之外的问题。女儿愣在那儿,大眼睛无神地寻找着我的眼神。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遥远的自己——

满手是汗,脑子里只有“停笔,收卷子”的回声,心被抓挠得在流血似的,腿失去了知觉,尿意鼎沸……

绵延数十年的应试紧张感再次被激活,我精疲力尽。

女儿此时也像疾风暴雨后的花朵,耷拉下脑袋,默默地承受着那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屏幕另一边的老师叫停了比赛,结束了。

女儿的眼神失去了光彩,我也在急促的临界点体验后悻悻然去了洗手间。

释放了最后的压力,我还是决定不再“严一些”了。我抱起打蔫的女儿,吹起婴儿时为她演奏的口哨曲子,女儿习惯地把头搭在我的肩膀上,这是她最舒适的姿势。

拥抱女儿,就像拥抱我自己,可惜晚了几十年。其实我也没傻,但紧张、焦虑阻滞了原本可以轻松、自在的心灵。

“咱们去放松一下,吃你喜欢的牛肉饭好吗?”

“好。我挺喜欢英文绘本的,但不想比赛。”

“行,不比了,咱们每天读读这些有趣的故事好不好?”

“好。”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北京城市广播特聘教育专家,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特邀留学培训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曾长期担任英国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撰写出版《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