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前,我参加了一点资讯自媒体平台组织的“那些孩子教会我们的事”征文比赛,今天看到了获奖名单,我的文章《没什么可苛责的,女儿就是曾经的我,自我救赎才能解放孩子》有幸得到了三等奖,非常开心,这是我的亲子类文章第一次获得平台和读者的认可。在此文基础上我做了一些调整,与家有英国留学生、准留学生的父母朋友分享我的感受,不知道咱们是否有相同的心结。
留学之于我,已经是十七年前的往昔了,这些年就是个逐渐回归的过程,先是在英国工作,后来两边跑,如今彻底回到国内职场了。
岁月的杀猪刀把我塑造成了油腻中年人,自己青春期抑制造成的叛逆延迟,面对自己弱势、幼小的孩子,有时难免喷发出“己所不欲”的怒吼和指责。
事后总会后悔,总有股强烈的闷气淤积在心头,发也不是,不发也不是。
看着身边的女儿,有时会忽然吓一跳,一个缩小版的“我”在看着我!
一样的大眼睛,扁鼻子,翘嘴唇,肉下巴,大脑袋,小细腿……
基因好可怕!
我被压制的天真、活泼、聪慧、机敏,都在她那海洋般的眼波里激荡;我慢慢发展成的狡黠、呆板、木讷、迟缓,可能就要从她身上找到蔓延的轨迹。
小学二年级的她(或者说“我”),羞涩、懵懂的眼神中,透出对身边世界一股怯生生的专注。
像我,她画画特别投入,笔调幼稚、原始、野生,可以达意、自圆其说;
也像我,益智数学课布置的“数独”做不出来,数学题经常读不懂。
如此随意而没有前途的爱好,上升初时没有竞争力。如此内向、安静的性格,在老师、同学挑剔的眼光里,连小队长也评不上,还是个普通群众。
目前出国读书是开玩笑,钱不够,孩子的汉语还没过关。
而在人人自危的海淀教育圈,人大附中的“点招”……电脑派位的馅饼……这些比短期指望不上的低龄留学更让人失望。
国内的教育留给我的,竟还是很久很久以前老师、父母的咒骂声,听话的乖孩子最容易就范,老实巴交的“好”学生最容易学傻。
现在,国内的教育不再时兴班级、年级大排队,不再时兴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死乞白赖,贴了新标签——素质教育。
不过,很多家长说素质教育是给没希望的孩子准备的,真正的教育还得动真格的。
好老师都去了教育不发达地区,把那里的孩子整得有点傻乎乎的。听说等成绩上去了,当地教育也就发达了。
海淀有些地方也动真格的,也没被归入教育不发达地区,据说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心声,而且不稀罕与西城、东城比。
起初,我以为这些家长与我一样,是学傻的那一拨儿,后来我好几个没学傻的同学也是这个想法。
最近,在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中国名校做研究的老师现身说法,表示自己就是从教育不发达地区被动真格的以后才考上名牌大学的,还留校做研究员,说明脑子没傻,分得清好赖,而且别人说什么都不信,就信自己说的。
我开始犹豫了,开始反省:留过学的人容易脱离国情、不识时务,不严一些,放任自流,孩子跟得上时代吗?
对女儿,我也得动真格的了。学傻了没关系,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这总会吧?等学傻了、又跟不上形势,在国内可真混不下去了。
辅导奥数我肯定不行,英语还可以对付。
最近全国中小学英语演讲比赛又开始了,二年级也能参加,我给孩子报了名。帮她改写英语自我介绍,要求背熟,拍了视频发给组委会,居然过了初赛,进入复赛。
复赛前10天,把比赛要求的英文绘本通读几遍,搞几个模拟测试,等到在线复赛当天,我抽查了几个问题,女儿都没有回答上来,问题的顺序变了,她也就不会了。
女儿不知所措,大眼睛瞬间失去了光彩,呆立在一旁等着我来发落。目标导向的我一边脑子嗡嗡作响,一边又强化了练习。
不过,十天的准备,竟然在此时都显得来不及了,一切向着“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方向发展。比赛时,即使是常规的自我介绍部分,女儿也一下子变得磕磕巴巴,判若两人。
悲剧的一幕终于拉开了——老师偏偏问了绘本之外的问题。女儿愣在那儿,眼神绝望地寻找着我的眼神。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遥远的自己——
满手是汗,脑子里只有“停笔,收卷子”的回声,心被抓挠得在流血似的,腿失去了知觉,尿意鼎沸……
绵延数十年的应试怯场再次被激活,我精疲力尽,只等宣判。
女儿此时也像疾风暴雨后的花朵,耷拉下脑袋。屏幕另一边的老师叫停了比赛,结束了。
女儿神情痛苦地歪在沙发上,我也在急促的临界点体验后悻悻然去了洗手间。
释放了最后的压力,我还是决定不再“严一些”了。不是她的错,失败不是错。
不经意间的苛责,从往昔一直奔涌到当下。我是曾经的受害者,是成败施加的伤害,我还要让伤害也传代吗?
我抱起打蔫的女儿,吹起婴儿时为她演奏的口哨曲子,女儿习惯地把头搭在我的肩膀上,这是她最舒适的姿势。
拥抱女儿,就像拥抱我自己,可惜晚了几十年。其实我也没傻,但紧张、焦虑阻滞了原本可以轻松、自在的心灵。
“咱们去放松一下,吃你喜欢的牛肉饭好吗?”
“好。我挺喜欢英文绘本的,但不想比赛。”
“行,不比了,咱们每天读读这些有趣的故事好不好?”
“好。”
作者简介:
老赵(Andrew)国际教育观察家、自媒体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城市广播特聘教育专家,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留学特约培训师,常年担任英国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撰写出版《到英国去》《留学的逻辑》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