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阵的凉意慢慢褪去了“秋老虎”的余威,迎来了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的秋分。
我们的身体却仿佛迈入“多事之秋”,出现口干、鼻干、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干结难解等症状。
遇到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
此时必须注意“养阴”,中医称之为“秋冬养阴”。“秋冬养阴”即是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
秋天为什么要养阴?
1、 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万物都趋于收藏状态。阴长阳消,阳气内收,阴气盛于外而虚于内。
人体顺应秋冬收藏之性的正常反应,故只有补充足够的阴气,使阴气得以收藏,顺应自然,才能使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不易患病。
2、 秋冬养阴,阴精充足,则使春夏阳气化源不断,从而阳气更旺盛。所以我们说,秋冬季节阴精充盛,能有助于来年春夏阳气的化生。
3、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冬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之景象,这让我们想起古代电视剧里秋后问斩的苍凉感觉。
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损耗人体之津液,即损伤人体之阴,继而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皮肤干涩瘙痒,甚则皲裂、毛发无光、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难解等症状。
秋天养阴,还需因人而异?
秋冬养阴并不是一味盲目地补阴。无论是临床用药还是平素饮食,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点、生活习惯等不同,加以权衡轻重。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体质可归纳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等五种体质。应按体质因人进补。平和体质的人对药膳没有特别要求,饮食有节,避免过饥过饱,饮食合理搭配就可以。
1、气虚体质的人
宜食用健脾益气药膳,主要包含党参、白术、茯苓、白扁豆、西洋参等,避免食用萝卜、空心菜等食物。
2、血虚体质的人
宜食用养血药膳,主要包括当归、大枣、何首乌、生地、灵芝、阿胶等,以及乌鸡、红糖、芝麻等补血食品,避免食用狗肉、羊肉等温燥食物。
3、阴虚体质的人
宜食滋阴药膳,主要包括山药、熟地、黄精、麦冬、百合等,可以食鸭肉、瘦猪肉等滋润食品,避免食用辣椒、韭菜、羊肉等温补食物。
4、阳虚体质的人
宜食补肾温阳的药膳,主要包括肉苁蓉、干姜、牛肉、羊肉、韭菜等,少喝绿茶和食用西瓜、梨等寒凉食物。
不同地区的人怎么来养阴?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同属于秋冬季节,不同地域环境的气候状况迥然有别。
1、秋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来抵御寒冷;
2、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宜,如鸡、鸭、鱼类;
3、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干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为宜。
推荐几个秋天养阴的几个经典方:
1、乌梅、石斛各1 0克,山楂6克,煮粥食用。适用于秋季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口咽干燥者。
2、石斛6克,栀子花3克,泡茶饮。适用于秋季易生口疮、脾气急躁者。
3、西洋参3克,百合花2克,泡茶饮。适用于秋冬季失眠乏力、健忘者。
4、核桃仁、松仁适量,加入冰糖和粟米适量,小火炖熟。适用于秋冬季头发干枯变白或脱发者。
5、花生仁、胡桃仁各10克,枸杞子5克,红枣3枚,山楂6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花生仁、胡桃仁、枸杞子等先煮15分钟。
然后将粳米倒入锅内,用文火熬烂成粥;再加冰糖、大枣、山楂;再熬5分钟即可食用。适用于秋冬季倦怠乏力、虚弱神疲者。
秋冬养阴是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随着自然界一年四季阴阳寒暑的不断变化,人们必须顺应其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方能养阳以助生长之能,育阴以益收藏之本,达到在不同季节人体气机与天气的协同而动。
我们在顺应这种变化规律的同时,还需根据每个人的自身实际状况,有所偏重。即中医所说的“养生长寿,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些,再来谈养生,谈治病,才能灵活运用。
“转发"是一种鼓励!
大家有问题可以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