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原名冯亚衍,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1919年出生在仁寿县文宫镇松林湾。当时的冯家是个大家族,在当地富甲一方,而冯亚衍并不安于富贵,他心怀抗日报国之理想,毅然远赴陕西投身革命。因崇拜清初大画家石涛和现代革命家、文学家鲁迅,故冯亚衍各取二人首字,更名为“石鲁”。
石鲁从小喜欢绘画,15岁考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系统学习传统绘画,临习石涛、八大山人的山水花鸟,摹写扬州画派及吴昌硕等人的绘画作品,为后来的国画创作打下了基础。石鲁投身革命后,也坚持绘画,用画笔宣传革命思想。解放初,石鲁被安排到陕西美协工作,先后担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西安美协副主席等职,与赵望云一起团结西北一批画家,为创建“长安画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青年热血向革命
1936年,石鲁(后排右一)在成都与东方美专的同学合影。
石鲁祖籍江西景德镇,他的高祖迁至四川仁寿县,通过贩药售棉成为巨商,成为该县文宫镇第一大粮户,到了他曾祖父时,家势达到鼎盛。石鲁年少时,家庭氛围极佳,他们家代代都出读书人,建有藏书楼,收藏书籍十几万卷,几乎相当于当时省图书馆的藏书量。在这样浓郁的读书氛围中,石鲁受到了很好的熏陶。但他从小较为顽皮,流露出反叛的天性,又具有一定的抗争精神,也正是这股精气神,决定了他后来的方向。
石鲁小时候非常聪明,喜欢读书,最喜欢绘画,家中有位常来做雕刻绘画的师傅,石鲁常向这位师傅请教,从而受到了最初的绘画启蒙。他最终走上绘画事业,则是受到他胞兄冯建吴的影响。冯建吴在上海的美术学校学习,系统地学习了传统中国画及书法等,年纪轻轻就有一定的声誉,回到成都后创办了东方美术专科学校。石鲁15岁时就到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绘画及西洋绘画的教育,他天资聪明,又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舍得吃苦。石鲁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也在学习政治、历史,慢慢地形成了自己宏大的格局,他也不止在思考绘画事业,更在思考国家民族命运,尽力为挽救国家命运的理念在他心里越来越强烈。
石鲁19岁那年,毅然退学奔赴陕西抗日前线,后到了延安,这里的生活条件艰苦,满怀希望的石鲁却甘之如饴,他在闲下来的时间仍不住绘画,画什么像什么,很快名声传播开来。机缘巧合之下,他从事了革命宣传工作。
在文工团里,石鲁是团里的美工,为秧歌剧、话剧等画布景,此时,他已经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创作气质,有自己独立的创作理念,且一直坚持着。有一次,石鲁担任了曹禺的三幕剧《北京人》的舞美设计,其中有一幕是要表现有钱主人公的家。石鲁把整体的色调处理得很阴暗、沉重,一开始很多人反对,认为有钱人家都该是富丽堂皇的,那时的他却敢于坚持自己的艺术见解,用阴暗沉重的色调反映封建家庭那种令人窒息的气息,导演经过思考之后选用了石鲁的做法,也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就这样,怀揣着对革命的热情,石鲁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为了革命,他什么活儿都干,甚至还创作过木刻画。
石鲁木刻画《说理》。
黄土高原画精神
1955年7月,石鲁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万国博览会,担任中国馆总设计师。
1945年,石鲁离开文工团,调入边区文化协会美术工作委员会,从此成为专业美术工作者。石鲁是个有心人,在延安生活期间,生活非常艰苦,有一段时间蔬菜都很难吃到,他就在自己住的窑洞前面地上种番茄,说也奇怪,他种的番茄比别人都种得好,众人都好奇他是怎样做到的。原来,石鲁明白刚开垦的土地,土壤非常贫瘠,缺乏养料根本种不好,于是学着家乡农民的样子,捡来野粪埋在番茄苗下面,番茄才能长得如此之好。闲暇时光,石鲁总爱仔细观察附近的山地,连山中模样奇特的石头都不放过,慢慢的延安的黄土地在他的眼里有了不同的美感。那绵延的皱纹,起伏不断的山脉,时刻绽放的阳刚之美,都在他脑海中反复呈现,而这些也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养分。
1950年初,石鲁任西北画报社社长、西北美协副主任,他深入研究国画艺术,团结了一批美术工作者开展各种画种、各种风格的美术创作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石鲁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1955年到1956年,他到印度、埃及旅行写生,试图用国画艺术表现了异域风光。回国后,他致力于中国画创新的探索,第一次用绘画技术展现了被人们称为“穷山恶水”的黄土高原的朴实之美。
1959年,石鲁反复思考创作了《转战陕北》,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转战陕北》这幅画上没有一棵树,一株草,全是黄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陈传席点评《转战陕北》时说:“《转战陕北》的成功,关键在于石鲁画了别人从未画过的题材,历史上有人画过北方的雄伟高山、长松巨石、飞泉流湍;也有人画南方平缓山水、草木葱茏、云兴霞蔚;因此,画南北方的山水都有现成的技法可供借鉴,但也很难突破。然而,历史上从来没有人画黄土高原,石鲁画了,他画得很费力气,但他成功了。用今天一句流行的话说:他填补了画史上的一个空白。”
石鲁代表作《转战陕北》。
这一时期,陕西一批中青年美术工作者在石鲁的带动培育下,互相切磋,共同讨论,创作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时代精神和西北地方特色的新国画。1961年10月,石鲁和这批画家的作品在北京展出,后来到南方巡回展览,轰动一时,得到社会的公认和赞扬,被称为“长安画派”。作为“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石鲁代表作除了《转战陕北》外,还有《古长城外》《东方欲晓》《树大成荫》《家家都在花丛中》等,这些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在20世纪60年代美术界引起了巨大关注。
RECOMMEND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内容请拿起手机微信关注“眉山东坡文化”~
来源:东坡文化网 张玉
编辑:刘寅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