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 | 让爱在黄花中芬芳

2019-10-07   眉山东坡文化

今天,国庆大假最后一天,恰逢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由来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那时已经存在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

到了汉朝,《西京杂记》记载,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佩戴茱萸以求长寿。与此同时,还举办各种大型的宴会。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自古就有敬老祭祖、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

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先秦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地、祭祀祖先,以谢天地、祖先恩德的活动。

登高望远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阳糕中除了糯米粉之外,还添加了粳米粉、瓜子仁、赤豆、核桃仁、绿豆、果脯、红糖等。此外,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因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部分地区仍然保留“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赏菊花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

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古代习俗中,菊花是长寿的象征。

插茱萸

茱萸入药,可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

静赏秋日芳华

相伴登高望远

重阳节诗词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独步诗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种思念,两处怀想。诗人遇佳节良辰,倍加思亲,远在家乡的兄弟又何尝不是如此,登高远眺,唯盼平安。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却像是一幅水墨田园画,感情真挚,诗意醇厚。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菊花满头,纵饮销忧,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醉花阴·重九》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愈是佳节,孤身一人的愁苦便愈加浓重。秋风萧瑟,落花满地,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踏莎行》

【宋】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结尾一句景色描写即见之前言语不过强颜欢笑,眼前风雨欲来之景,又何尝不是国家飘摇的写照,可惜词人一腔热血,满心忧患,却无人能解。

尊老敬老

10月6日,眉山市青神县南城镇,3000余名60岁以上的老人汇聚一堂,参加“长寿坝坝宴”活动。(张忠苹 摄)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文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国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兴旺发达的象征之一。

孝敬“敬”在“孝”前,无论是节日还是日常,去看一看,陪一陪老人,让老人沉浸在“天伦之乐”中,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只有让父母时刻感受到来自子女的牵挂与关爱,才能让细水长流的爱成为永恒。

过重阳节,在尊老、敬老中培育亲情,在爱老、助老中传播感情,让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传统文化滋润我们道德精神之根,这是过节的题中之义。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END

来源:东坡文化网综合

编辑:熊莉

审核:周华